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3 09:10:55

【原文】

36.温峤初为刘琨使来过江。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陈主上①幽越、社稷焚灭、山陵夷毁之酷,有《黍离》之痛②。温忠慨深烈,言与泗俱,丞相亦与之对泣。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既出,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③,此复何忧!”

【注释】

①主上:皇帝,这时指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316)十一月刘曜围长安,晋愍帝投降并被赶到平阳。建兴五年十二月戊戌(318年2月7日),愍帝被*。

②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王室迁到东都洛阳以后,有人到西部,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已经毁为平地,种上了黍稷,哀怜周王室日渐衰微,心里忧伤,便作了这首诗。

③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代齐国人,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霸王。

【翻译】

温峤作为刘琨的使节,刚到江南来。当时,江南的朝廷刚刚开始兴建,还没开始制定法纪。温峤刚来,对此情况有种种忧虑。他去拜访丞相王导后,就向他诉说晋帝被囚禁流放、社稷宗庙被焚烧、先帝陵墓被毁坏的残酷情景,表现出亡国的伤痛。他忠诚慷慨、深情热烈,边说边哭,王导也跟他相对流泪。温峤说完了情况,就真诚地诉说结交之意,王丞相也深情地接纳了他。出来以后,他高兴地说:“江南自有管夷吾这样的明相,还担忧什么呢!”

【点评】

王导是东晋名相,帮助东晋王朝在江南稳定下来功劳不小。顺带一提,温峤的姨丈是刘琨。

【原文】

37.王敦兄含为光禄勋①。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②。王丞相诣阙谢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闻讯,仓卒不知何辞④。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⑤,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注释】

①王敦(266—324):字处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东晋权臣。晋室东迁,与堂兄弟王导一起辅佐晋元帝,任大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武昌。公元322年从武昌起兵谋反,入建康。当时晋元帝命王导为前锋大都督抵抗王敦。后元帝任王敦为丞相,他为辞不受,始返武昌。王含(?—324):字处弘。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敦的兄长。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敦叛乱时,委任王含为元帅攻打建康。兵败后与儿子王应一起投奔荆州刺史王舒,被沉*于长江。光禄勋:官名,掌管皇帝宿卫侍从。

②委职:弃职,离开职位。姑孰:古城名,东晋时始筑,又名南洲(州),故址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③“王丞”句:王敦谋反,王导天天领着家里子弟到朝廷待罪。

④“司徒”句:王敦叛变时,王导为司空、扬州刺史。晋明帝时调为司徒,晋成帝时任丞相,所以这里说有司徒、丞相府的官僚,疑误。官僚:官属,官府所统属的官吏。仓卒(cù):匆忙。

⑤别驾:官名,刺史的属官,职务是随刺史外出视察的。

【翻译】

王敦的哥哥王含任职光禄勋。王敦谋反后,领兵驻扎在南州。王含弃官不做投奔了王敦。丞相王导为此向朝廷谢罪。司徒、丞相、扬州府中的官员都想来打听消息,仓促之中不知该如何措辞。司空顾和当时任扬州别驾,拿起笔来写道:“王光禄远行避开了流言,明公您每天风尘仆仆赶路,属下们都很不安,不知您身体和起居怎样?”

【点评】

王氏一族位高权重,受到晋元帝倚重,然而王敦作乱让王氏一族陷入窘境。王导带领族人向皇室示弱,可是其中的光禄勋王含却投奔了王敦,让王导更加尴尬。司空顾和的这一番言论可谓非常得体。会说话和写作,在人际关系上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原文】

38.郗太尉拜司空①,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②。朱博翰音,实愧于怀③。”

【注释】

①郗太尉:郗鉴。晋成帝咸和四年(329)任司空,后又进位太尉。

②台鼎:指三公或宰相。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是最高的官位。人们拿三台(星名)和鼎足来比喻三公,说成台鼎。

③“朱博”句:朱博是汉代人,出任丞相,临授职时,忽然有一种像钟声的声音响起。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君主不听取意见,有名无实的人登上朝廷,才会有一种无形的声音发出。这里比喻名不副实,不应处此高位。翰音:翰指高飞,声音高飞,比喻空名。

【翻译】

太尉郗鉴被朝廷授任司空。他对同座的人说:“我一生所愿不多,只是正好世事纷乱,才升到了三公的高位。想起自己像朱博一样名不副实,内心实在有愧。”

【点评】

郗鉴谦虚了,乱世方显男儿本色,他在渡江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贤德,以及帮助朝廷平乱的忠心,当得上后来的成就。

【原文】

39.高坐道人不作汉语①。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

【注释】

①高坐:西域和尚名,西晋永嘉年间到中国。《高坐别传》载:他“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道人:和尚。

【翻译】

高坐和尚不说汉语。有人问起他这么做的用意,简文帝司马昱说:“就是为了减少跟别人应酬的麻烦。”

【原文】

40.周仆射①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②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③。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④?”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注释】

①周仆射:周。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

②隐(yìn):依靠。按:当时出入要人搀扶,这是贵族的习惯。

③傲然:形容傲慢没礼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④嵇、阮:嵇康、阮籍。

【翻译】

尚书仆射周温和从容,喜欢修饰外表。他去拜访王导,下车时要几个人一起搀扶,王导含笑看着他。坐下后,他傲然地长啸吟咏起来。王导说:“你是需要效仿嵇康、阮籍吗?”周回答:“我怎么敢舍掉眼前的您,去效仿遥远的嵇康、阮籍呢!”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9)

【原文】

41.庾公尝入佛图①,见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②。”于是以为名言。

【注释】

①佛图:佛寺。

②津梁:桥梁。这句比喻为接引众生奔忙。佛教说要普度众生,登上彼岸(超脱生死的境界),这就好比过河一样。同时也说明,佛也会因奔忙而疲劳,这就与常人无异了。

【翻译】

庾亮去佛寺的时候,看见了卧佛,就说:“这位先生因忙于普度众生而疲倦了。”当时被大家看成是至理名言。

【点评】

这就是人出名了,随便说什么都有人捧。

【原文】

42.挚瞻①曾作四郡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复出作内史,年始二十九。尝别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蚤②。”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太;比之甘罗③,已为太老。”

【注释】

①挚瞻:生卒年不详,西晋末,在王敦的大将军幕府中任户曹参军,历任安丰、新蔡、西阳等郡太守,后与王敦言语不合,被贬为随国内史(王侯封国中的官职,与太守相当)。

②万石(dàn):当时官职等级是由俸谷多少来定的,太守是二千石。挚瞻曾做四郡太守,现又做内史,共五郡,所以说万石。蚤:通“早”。

③甘罗:战国时秦人,十二岁为秦外交使节,封为上卿。

【翻译】

挚瞻曾经做过四个郡的太守和大将军户曹参军,又调出去做内史,年龄才二十九岁。他去跟王敦告别,王敦说:“你还没到三十岁,已经做了万石的官职,也太早了吧。”挚瞻说:“同将军您相比,稍微有点早;同甘罗相比,已经是太老了。”

【原文】

43.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①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

①孔君平: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孔子第二十六代后人。

【翻译】

梁国一家姓杨的有个儿子,才九岁,很是聪明。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里人就叫这个孩子出来,给孔坦摆上果品。果品里有杨梅,孔坦指着杨梅给他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马上回答:“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原文】

44.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①,沈辞不受。廷尉曰:“晏平仲之俭,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犹狐裘数十年,卿复何辞此②!”于是收而服之。

【注释】

①从弟沈:孔坦的堂弟孔沈。孔沈,字德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群之子。性俭正,有美名。

②晏平仲:晏婴,谥平,字仲,春秋时代齐国大夫,主张节俭,据说他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豚:小猪。

【翻译】

廷尉孔坦送给堂弟孔沈一件皮衣,孔沈推辞不肯收下。孔坦说:“晏婴那么俭省,祭祀祖先时用的小猪伸开猪肘都摆不满盘子,还穿了几十年狐皮袍子,你又为什么要拒收这件衣服呢!”孔沈这才收下穿上的衣服。

【点评】

劝说他人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引经据典,连古代先贤都如此,那就难以推辞了。

【原文】

45.佛图澄与诸石游①,林公②曰:“澄以石虎为海鸥鸟③。”

【注释】

①佛图澄:竺佛图澄大师(232—348),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论,应是龟兹人)。佛教高僧,晋代永嘉年间到洛阳。诸石:指石勒、石虎等人,羯族人。东晋时石勒侵入中原,大肆*戮,建立后赵政权。石勒死,堂弟石虎袭位。

②林公: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

③海鸥鸟:据《列子·黄帝篇》,海边有个人喜欢海鸥,天天到海上去跟海鸥玩,一天他父亲要他捉一只海鸥回来玩,结果他到海上,海鸥再也不飞下来了。这里引用这个故事是说佛图澄清净无巧诈之心,不分物我。

【翻译】

佛图澄和尚同石勒、石虎等石家人交往,支道林说:“他这是把石虎当作海鸥鸟啊。”

【点评】

佛图澄在佛教历史上很有影响,他在后赵受到石勒一族的推崇,为在北方宣扬佛教立下基础,支道林这里引用比喻来说明佛图澄一心只想宣扬佛法,没有趋炎附势之心。从支道林引用《列子》可以看出,这些西域来的和尚对中华文化也很精通。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0)

【原文】

46.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①。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②。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便颜回③。”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注释】

①谢仁祖:谢尚(308—357),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鲲的儿子,后任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谢豫章:谢鲲(281—324),字幼舆,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两晋时期名士、官员,国子祭酒谢衡之子,太常卿谢裒之兄,太保谢安的伯父,官至豫章太守,也被称为谢豫章。将:带领。

②神悟:指领悟神速。自参上流:自处于上等名流之中。上流,上等。

③颜回: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

【翻译】

谢尚八岁时,他父亲豫章太守谢鲲带着他送客,那时他的言谈已经透出神奇的悟性,足以位列上流之中。大家都很赞叹他,说:“他虽然年纪小,却是座中的颜回。”谢尚说:“座中没有孔子,怎么能分辨出谁是颜回呢!”

【原文】

47.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①。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②。”时贤以为德音。

【注释】

①陶公:陶侃(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鄱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历任湘、广、荆州刺史,晋成帝时,封长沙郡公,为太尉,赠大司马,名望很高。都:全。献替:对君主劝善规过、建议兴革。朝士:朝廷的官吏。

②竖刁:春秋时齐桓公所宠信的宦官。管仲病重时,齐桓公问管仲,竖刁可否代他做宰相,管仲认为此人不能用。后来竖刁果然发动叛乱。贻:遗留。话言:善言,这里指遗言。

【翻译】

陶侃已经病得很严重了,却没有为朝政留下一句遗言。朝中官员都觉得很遗憾。谢尚听说了这件事,说:“现在没有像竖刁那样的奸臣,所以陶公不用留下遗训。”当时的贤人们都认为这话说得很好。

【点评】

陶侃是东晋历史上寒门出身的重要将领中对朝廷最尽忠职守的一位了,对于朝廷的人事利弊,我想他更可能是不愿多说,省得给子孙惹来麻烦。当时朝廷内外有异心之人不少,所以也算一种保全。

【原文】

48.竺法深在简文坐着。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①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②。”或云卞令③。

【注释】

①竺法深:即前文“深公”。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据记载,简文帝当时还没有登帝位,只是封为会稽王。刘尹:刘惔,见《德行》第35则注①。朱门:红漆的大门,指达官贵人之家。

②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简陋的房屋,指穷苦人家。

③卞令:卞壸(281—328),字望之,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市)人。中书令卞粹之子。曾任尚书令,东晋名臣,书法家。

【翻译】

竺法深成了简文帝司马昱的常客。刘惔问他:“您作为和尚为什么要跟达官贵人交往?”竺法深回答道:“在您眼中他是达官贵人,在我看来他跟贫民没有区别。”也有人说,这是卞壸问的。

【原文】

49.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①,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君亦复来邪?”应声答曰:“所谓‘无小无大,从公于迈②。’”

【注释】

①孙盛(生卒年不详):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东晋中期史学家、名士、官员。曹魏骠骑将军孙资玄孙、冯翊太守孙楚之孙。以博学、善清谈而闻名,但仕途并不顺利。晚年官至秘书监、给事中,故被后世称为“孙监”。记室参军:官名,将军府中主管文书的。

②“无小”二句:引自《诗经·鲁颂·泮水》。意指无论大小臣子,都跟着明公出游。

【翻译】

孙盛是庾亮的记室参军,跟随庾亮打猎,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去了。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猎场看见他的次子孙放,孙放当时只有七八岁,庾亮问他:“您也来了吗?”孙放马上回答:“这就是《诗经》里说的:‘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啊。”

【原文】

50.孙齐由①、齐庄②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问齐庄何字,答曰:“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③。”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注释】

①孙齐由:孙盛长子孙潜(生卒年不详),字齐由。官至豫章太守。

②齐庄:指孙盛次子孙放(生卒年不详),字齐庄。官至长沙相。

③庄周:庄子,名周,战国时人,与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翻译】

孙潜、孙放兄弟二人,小时候去拜见庾亮。庾亮问孙潜的字是什么,孙潜回答:“字齐由。”庾亮问:“准备向什么看齐啊?”孙潜说:“向许由看齐。”又问孙放的字是什么。孙放回答:“字齐庄。”庾亮问他:“你又准备向什么看齐啊?”孙放说:“向庄周看齐。”庾亮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庄周?”孙放回答:“圣人生下来就知道一切,所以难以企及。”庾亮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的应对方式。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1)

【原文】

51.张玄之、顾敷①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②。张颇不恹③。于是,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④,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何以问儿孙。玄⑤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⑥故不泣。”

【注释】

①张玄之:生卒年不详,晋司空顾和的外孙,名望仅次于谢安之侄谢玄,时亦称“南北二玄”,列“江左十贤”(谢玄、王献之、桓伊、顾恺之、王徽之、谢道韫、戴逵、袁山松、羊昙、张玄之)之末。顾敷:顾和孙子,字祖根,聪慧过人,可惜二十三岁就死了。

②偏执:特别深,特别真挚。

③不恹:不满意。

④般泥洹像:卧佛像。般泥洹,即涅槃,佛教用语,指修行的最高境界,也称僧尼死亡。

⑤玄:即玄之。晋代人单名常加“之”字。

⑥情:指哀乐不动于心,不为感情所动。这是佛才能达到的境界。

【翻译】

张玄之是顾和的外孙,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小时候都很聪明。顾和对两个人都很赏识,但常说顾敷更好一点,所以特别偏爱他。张玄之很是不满。张玄之九岁、顾敷七岁时,顾和带他们一起去寺里,看到了佛祖的涅槃像,佛弟子们有的在哭泣,有的则不哭。顾和就问两个孙子为何如此。张玄之说:“被佛祖宠爱过的人会哭泣,不被宠爱的就不哭。”顾敷说:“不是这样,应该是修炼到不动情境界的人就不哭,不能不动情的人就哭了。”

【原文】

52.康法畅造庾太尉,握麈尾至佳①。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

【注释】

①康法畅:和尚名,具体生卒事迹不详。麈(zhǔ)尾:拂尘。一说形状像羽扇、扇柄左右扎上麈尾(驼鹿尾)毛,谈话时借助它来指画。魏晋清谈之士喜欢用它。

【翻译】

康法畅去拜访庾亮时,拿着的拂尘非常好。庾亮问他:“这东西特别好,怎么还能在你手里呢?”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所以还在。”

【原文】

53.庾稚恭①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刘劭②曰:“柏梁云构,工匠先居其下③;管弦繁奏,钟、夔先听其音④。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后闻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注释】

①庾稚恭:庾翼(305—345),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中期将领、外戚、书法家,征西将军庾亮、晋明帝皇后庾文君之弟。世称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庾亮去世后,庾翼出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武昌。之后准备北伐,任征西将军,未成功而死。

②刘劭(生卒年不详):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东晋大臣,历任御史中丞、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③柏梁:柏梁台,汉武帝所筑,在长安城。云构:高耸入云的建筑,大厦。

④管弦:乐器。管指管类乐器,弦指弦类乐器。钟、夔(kuí):钟子期和夔,这里指代懂得鉴赏的音乐家。钟子期是春秋时楚人,善听音乐。伯牙弹琴时,意在高山或流水,钟子期都能领会。夔是舜时的乐官。

【翻译】

庾翼做荆州刺史时,向晋武帝司马炎进献羽毛扇,司马炎怀疑扇子是旧的。侍中刘劭说:“像柏梁台这样高耸入云的大厦,建成时也是工匠先在里面;管弦齐奏,也需要乐工们先调音定弦。庾翼进献扇子,是因为好,不是因为新。”庾翼后来听说了这件事,说:“这个人(确实)适合随侍在皇帝左右。”

【原文】

54.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①。既至于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②。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③。”

【注释】

①何骠骑:何充(292—346),字次道,庐江郡灊县(今属安徽霍山)人,东晋康帝时任骠骑将军。康帝死后,穆帝即位,何充任宰相,辅佐朝政。褚公:褚裒(见《德行》第34则注②),任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当时朝议以为他是褚太后的父亲,宜掌朝政,就征他入朝。

②石头:石头城,在建康附近。王长史:王濛(309—347),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士、外戚。深得会稽王司马昱倚重,官至司徒左长史。刘尹:刘惔(参《德行》第35则注①),和王濛同是会稽王司马昱的座上客。

③周公:西周时人,周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朝政,平定叛乱,创制礼法。这里用周公比喻会稽王司马昱。当时司马昱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褚太后诏他专总万机。所以有人劝褚裒把国政交付给他,仍回京口。

【翻译】

骠骑将军何充去世后,皇帝征召褚裒入朝。褚裒到了石头城后,左长史王濛和丹阳尹刘惔一起去拜访他。褚裒问道:“真长(刘惔),朝廷怎么安置我呢?”刘惔看着王濛说:“这位先生最会说话了。”褚裒就看向王濛,王濛说:“朝中本来就有周公这样的人啊。”

【原文】

55.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①,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枝条,泫然②流泪。

【注释】

①桓公:桓温(312—373),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是晋朝驸马,曾入蜀灭成汉,并主持三次北伐,以战功著称。后来有意篡权,晚年时迫皇帝为自己加九锡,被谢安等人拖延未果。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后篡权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桓温在东晋太和四年(369)伐燕。金城:地名。南琅琊郡郡治。咸康七年(341)桓温任琅琊内史镇守金城,距伐燕时已过了快三十年。围: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圆周长为一围。将人比物,使人感到时光飞逝,已到暮年晚景,桓温抚今追昔,不免有此慨叹。

②泫(xuàn)然:形容泪珠下滴。

【翻译】

桓温北伐时路经金城,看见从前自己做琅琊内史时种下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感慨地说:“树木都已这样,人又怎么能受得了时间的变迁呢!”他攀抓着柳树的枝条,泪流不止。

文言文何充原文,王充求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