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四中 王伟华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猜猜这幅对联里面有哪些人物?上联的父子三人是苏洵、苏轼和苏辙。下联的四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在苏家三父子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苏轼。今年寒假,我特意读了一本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这让我对苏轼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今天我就来向大家介绍《苏东坡传》这本书。
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大作家林语堂在他的序言中是这样写的: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作者进而说,“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在他生活的时代,“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轼也是美食家,有人也曾开玩笑地说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这些评价,让我情不自禁捧着这本书,真想一口气读完。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勤奋好学之人。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苏轼少年时的豪言壮语。苏轼从小就要做展翅高飞的鲲鹏,不做山间的麻雀。苏轼曾经写了这么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穿着粗衣劣布度过每一天,胸中藏有诗书气质自然光彩照人。
苏轼在文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都登峰造极,写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诗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天分,更在于他的踏实勤奋。苏东坡曾经说过,他年轻的时候读书是这样读书的:每读一本经典著作,一定从头抄到尾,每抄一书用不同的字体,这次用楷书抄,下次用行书抄,一边抄原文一边练书法,所以在学习上,他从小就下了苦功夫的。人到中年,他已经闻名天下了,但是他仍然坚持读书。有一天一个官员来拜访他,他半天都没有出来。这在古时候的官场上,这么做是很失礼的,过了很久,苏轼才匆匆忙忙的出来,出来以后就连忙说抱歉,他说他刚才在里面做功课,今天的功课没有做完。苏轼的勤奋精神,给我很大的启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作为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很重要。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力求上进、乐观旷达之人。
苏东坡才华横溢,名重九州。他是当时宋朝的文坛领袖,他的诗在当时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但是他在仕途却上却起起落落,受尽坎坷。
第一次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到杭州,后来又颠沛流离到密州、苏州、徐州等地。
不过,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打击,他都想得开。我们可以从他诗词作品中看出来。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里,诗人也有对政治上不如意的感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他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第二次由于“乌台诗案”坐牢,差点丢了性命。
乌台,也叫御史台。因为它周围栽着柏树,树上常年住着乌鸦,所以也叫乌台。乌台诗案,其实就相当于是文字狱,御史台的官员在苏轼的文章诗句中,找到一些敏感词语,说苏轼对朝廷大不敬,苏轼因此入狱。
第三次幽居黄州,因为是罪官,收入很低,家里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从士大夫变成了耕田的农夫。他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元丰五年,苏东坡幽居黄州已经两年,这一年他48岁。苏轼在《浣溪沙》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这让人明白天地悠悠,岁月匆匆,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是心态。我们都会慢慢变老,但我们永远要做一个乐天派,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在这段时期,他给天下还留下了四篇精妙的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第四次,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继位之后被流放惠州,后来更是被流放到海南岛。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的罪稍微轻一点的处罚。
苏轼被贬到惠州时,惠州就是现在的岭南一带,在宋朝是荒蛮之地,迁客*人被贬到此处时,心中往往非常悲伤,可苏东坡却不这么认为。他还在诗里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可见他的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与其感伤,不如放下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悠闲自在,坐看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边云卷云舒。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勤政爱民之人。
苏东坡一生在朝廷做官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九年,他更多的是做地方官。北宋有一个制度,地方官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一定要调动。出于这个原因,苏东坡去过很多地方做官,作为一名地方官,苏东坡的政绩如何呢?我们来讲几个例子。
苏东坡政绩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是江苏徐州。他到徐州不久就遇到黄河泛滥。当时洪水离城墙的顶端不到一尺,一旦漫过城墙的话,全城都会被淹。苏东坡刚上任就立马投入抗洪,他指挥全城人民先把城墙修好。
苏东坡在城墙上面搭了一个帐篷,晚上就住在那,三过家门而不入。苏东坡走进禁军的营房请求支援,禁军的首领看到苏东坡浑身泥浆满面憔悴,被感动了,决定参与抗洪。在禁军的帮助下,徐州终于躲过了洪灾。
苏轼到杭州以后,发现西湖的湖面变小了, 所以苏东坡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西湖,他动员百姓割水草挖淤泥,那么多的水草和淤泥堆到哪里去呢?苏东坡想变废为宝。西湖原来只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堤岸,叫作白堤,于是他想在西湖修一条南北方向的堤岸,正好可以用水草加淤泥,为了不让堤岸阻断湖水,在堤岸上面又修了六座桥,桥底下湖水可以流通,修好以后在堤岸上又种了一些树,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假如没有苏东坡,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湖,西湖就没有今天这样的面貌,也没有苏堤,所以苏东坡对于杭州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西湖。
他最后被贬到海南儋州,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财力支援地方建设了,怎么办?他利用文化上的优势,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他普及文化,指导当地人怎么读书。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自己什么处境,苏东坡都努力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好事情。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这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过人”,早年不喜欢读书,至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苏家父子三人一起读书去考科举。
“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苏轼父子更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相互帮助鼓励的朋友。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未曾一日相离。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历史长卷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贯注于词作之中,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親情的词便如汩汩清泉喷涌出世。
苏轼中秋怀人之作,大多为子由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在遭遇“乌台诗案”时,苏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苏轼赎罪,结果被贬为筠州监酒。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
苏轼对自己的妻子也感情真挚。他的结发妻子叫王弗。很遗憾,王弗27岁就去世了。王弗的芳龄早逝对苏轼来说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心灵上的依靠与慰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可谓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吐露的全是真情。就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这么多年来,拨动了多少文人*客的心弦,又使多少读者黯然涕下!究其原因,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对亡妻的深切怀念的真情是此词的灵魂。
他与“拗相公”王安石政见相左,遭其罢黜,可他在从黄州谪迁汝州的路上,仍专程去看望了已垂垂老矣的王安石。历经岁月淘洗,他“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全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按他写给其弟子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在大爱的引渡下,苏东坡实现了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全面和解,进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至境。
苏东坡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好兄弟,也是一个好丈夫,更是一个重情义的好对手。
苏东坡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