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庆
三
图里河林业局施业区面积37.9万公顷,地处大兴安岭主脉北部的西北坡。正迎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所以,通常情况下,比同纬度的很多地方气温都低,雪量并不大,也很少下六角形清晰的暖雪,更少见短时强降雪。森林里也就很少存在雪的树挂,也就很少有树木被积雪压断、压弯、压倒的情况。也很少出现可以让孩子们尽情玩堆雪人游戏的天气和降雪,只有初冬或暮春的雪才能机会。当老师的时候,有的学生写作文,总喜欢写冬天堆雪人的游戏。可一问他们就不得不承认,其实是缺少实践的,只是听说或间接知道的。因此写起作文来便缺少真实的细节。
小时候,一到冬天,因为家家都住的是平房,下雪了,除雪,便成了一项以小伙伴为主力的家务劳动。那时候,几乎没听说过有什么“天气预报”,所以才有一段时间,我们这些小孩子对“看云识天气”的宣传充满了好奇。因此,不知道哪一天,那雪,就悄悄地来到头顶上的这片天空。仿佛并不想打扰到寒夜里、暖烘烘的土炕上,那一张张做着甜美之梦的笑脸,轻手轻脚地落下来。起初,可能还有些落到房顶上、树枝上、柴垛上和院落里的轻柔的连“沙沙”都算不上的动静。稍后,有了一层雪的铺垫,后面的雪就可以尽情随意地飘落了,就更不用担心会吵着、惊着熟睡的人们了。当东方既白,家里早起的那位,或推开了房门,或轻轻把窗帘拉开了一条缝,才会发现外面已是漫天皆白。于是,我们被叫醒了,被告知了。我们就会马上起来,全副武装地出去了,按照既定的程序开始了除雪。用的是笤帚。而这笤帚,多是我们用从野外割来的树条子自制的。因为用庄稼秸秆(一般是用一种专门制作笤帚的高粱科的秸秆制作的)扎制的笤帚是花钱买来的,要节省着用。扫外面的积雪,是很磨损笤帚的,舍不得用。而大一点的竹制扫帚,也是要花钱买的,还一般买不到。况且,太大太沉,并不适合我们这些小孩子使用。我们要先扫出几条窄窄的道来。一条是通仓房的。住平房的,每家盖一个仓房几乎是标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件都离不开仓房。夏天,仓房是每家每户的天然冰箱;冬天,仓房就是每家每户的天然冷库。一条是去厕所的。住平房的,一家建一个室外厕所也是必需的。我们脑子里似乎还没有室内如厕的概念,甚至从来没想过一年四季都在室内如厕是怎样的生活。而家家春夏都要种上几块菜地的。地处大兴安岭北纬50度以上的图里河,虽然每年的无霜期不足百日,可毕竟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绿色植物比赛着生长的时节。远离都市,交通不便,可勤劳的人们照样会不负肥沃的黑土地的青睐与赏赐,争分夺秒般种出几样应时应季的蔬菜来,自力更生以丰富一下自家的餐桌。而“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厕所就是宝贵的肥水了,焉能流入外人田?还有一条,就是通到大门外的甬道了。上班的、上学的、上街的,自然要跨出大门,也绝不能让积雪挡了道的。如果雪还在下,就先扫出这几条道。如果雪停了,接下来就要扩大扫除的范围了。还要把堆积起来的积雪用篮子、筐子、车子运到院外更远的地方去。街上也就排列起大大小小的雪堆、雪丘来。清除房顶上的积雪是个难题。在林场时,住的房子铺的是水泥瓦的房盖儿,上面的积雪是没法清除的,只能任由积雪铺展着、覆盖着、堆积着,只能等待来年开春了,再一点点被太阳融化,被春风捎走。因此,质量并不过关的水泥瓦房盖儿便总是漏水,屋里的墙上便总是锈迹斑斑的样子,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烦恼。搬到局址后,住的虽然也是板夹泥房子,可房盖儿却是厚铁皮的。房子不漏了,我们的心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而这铁皮房盖儿最大的好处是这冬天,下了雪,房顶上的积雪无论多薄多厚,都不必犯愁,用一根长木棍或长板条子往房檐上轻轻一敲,那房盖儿上的积雪就立刻像雪瀑一样飞落下来。那时还不懂唐诗,自然不知道李白的那句名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否则,一定会触景生情的。如今,有了硬化的街道,除雪便成了各单位和职工的一项任务。而当什么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就缺少了乐趣。至于其中之不可言说的事也就不必说了。但怪不得那雪,雪总是无辜的。
四
2023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晚了许多。而这一轮的降雪,雪量最大的还是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偏南方向。下雪了,北国风光才名副其实,漫天皆白、银装素裹、雕栏玉砌、瑞雪兆丰年……总会让无数的人兴奋。一位在呼市的我从前的学生、如今已是内蒙古词坛很有成绩的曲生也立马有新作问世:
雪花飞
我最羡慕雪花
可以自由自在潇潇洒洒
可以借风威肆意飞花
可以借地势覆盖四野
她可以给松树披上洁白的婚纱
庄严之中
透露出文雅
她可以如影相随
但不能拥抱
哪怕只是瞬间
就会在你怀中融化
她洁白无瑕
却能制造出梦幻般的雪乡神话
让心灵在这一方升华
她飘渺轻盈舞动芳华
是一生中最美的牵挂
她天分异禀
雕琼楼粉玉树胜画家
烹雪煮茶润雅居浮夸
画出天河垂落瑶池浣纱
最美的是一树梅花
写了好几年的雪花
我在一年年徒增白发
而你却挥舞着六角花瓣
腰肢曼妙赛过一切世俗繁花
写在2023年呼和浩特第一场雪
多么美妙的文字!多么真挚的情愫!不知拨动了多少爱雪、盼雪人的心弦。当年,刀郎不正是凭着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而火遍流行歌坛的吗?
而我们这里的雪,虽然也让我们爱着、盼着,却只是一次,薄薄的一层;再一次,还是薄薄的一层。地处北纬50度以上,又迎着西伯利亚寒流的大兴安岭西北坡,天空总是冷空气猖狂肆虐的舞台,而暖湿气流的力量却弱势很多,很少攀上这高高的纬度,我们这里的雪就又少又小。冬季就更是很少有一场酣畅的大雪了。一次下雪十几厘米、或雪拥沟壑、雪堵房门的情况就更极为少见。因此,我们这里虽然冷得出名、纬度颇高、每年都会在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中露脸几回,却不敢称为“雪乡”,也不太适合开展雪上体育运动的。
可我,虽不是这里出生,却是在这里成长,骨子里早已是纯纯粹粹的大兴安岭人的我,对于雪的喜爱,也早已是意识里的一个基因。许多老理,咱就认!
到了下雪的季节,就该下雪,这就是大兴安岭人认定的理。不然,就盼着,就想着,就琢磨着,就分析着。老人常说,该下雪的时候不下,人就容易闹病。且不说离不开煤炭与木柴生活的林区腹地,排放在空中的烟雾是污染的,也且不说还不能进行有效处理的垃圾没有雪的覆盖还是有害的,单说持久的干燥也会让皮肤皲裂、尘土飞扬,更让林业系统的森林防火工作的紧张之弦一刻也不敢放松。连孩子们都不能尽情随意地玩呢。而这一切,一场雪就什么都解决了。
下雪了,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是因为大地铺上了洁白的雪,孩子们的室外游乐项目一下子就丰富多彩起来了。在野地里嬉戏,也不必担心弄脏了衣服了。雪覆盖了山岭、河道、草甸,上面就能见到各种野生动物的足迹,这正是孩子们好奇的、着迷的。他们往往饶有兴趣地端详着、分析着、判断着,却多半并不准确。因为虽然生活在林区,也听说过大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可真正认识的、尤其是真的在野外见过的却极少。在林区生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野生动物的大有人在。不仅没见过那些被定性为凶猛的野兽,就连让人们说起来津津有味,就会马上联想到美味佳肴的狍子、雪兔、飞龙等,也没几个人有眼福在野外见过的。于是才着迷于野地里那像画一样的足迹。尤其是一场新的雪下来,野地就像新铺开的一张无限大的洁白宣纸,留下了许多新的清晰的动物足迹:如花瓣的、如嫩芽的、如馒头的、如耳朵的、如引号的、如省略号的……孩子们总想解开这谜一样的图案,却极少能实现。既然弄不懂,既然广阔无垠的雪地是天然的一张大画纸,孩子们便自己在雪地里制造各种印记。留脚印是当然的,比谁的鞋底纹最清晰、最漂亮,尤其是有了新的棉靰鞡的,就更要重重地踩在雪地上,半天才挪开,让那新鞋印像刻的、烙的一样。留个“大”字的全身凹像也是经常的,不过要有“造型”才好。还用手模仿着野生动物的足迹,把印记按在雪上。如,把手指聚在一起,可以是两个“脚趾”在跳跃,可以是三个圆点的“脚印”在奔跑、还可以是五个小脚掌的“梅花掌”在散步。雪地还是我们的书法展示板,几乎会写字的都敢拿起一根树枝当笔,或干脆就戴着手闷子去“挥毫”,反正没有谁会笑话我们的。虽然写的内容有的不雅。如果赶上内急,男孩子们也不会让热乎乎的尿液浪费的,于是雪地上就有了“烫”出来、“浇”出来的“图字”作品了。难道不是乐吗?
本人来林区那年,虚岁才六岁,也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着迷于野生动物,却被大人们描绘的可怕的野生动物故事吓住了。也就身在林区几十年,对大兴安岭的野生动物还是知之甚少。于是,去动物园看看,成了我童年与少年最迫切的心愿,却一直没有实现。甚至到了成年,已经光顾过一些城市的动物园了,可还是喜欢看野生动物的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如央视纪录频道的《魅力万象》《蓝色星球》《全景自然》《寰宇视野》等等。退休了,陪外孙女看有关野生动物的电视节目,则成了祖孙同乐的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本人在得耳布尔林业局所属的一个林场学校任教时,就让自己在认识野生动物这事上开了眼界。
一位姓苏的学生爸爸,就是当地出了名的好猎手。几乎每次入山,都不会空手而归的。有时,家里来了远客,可家里却没有什么盛情款待的准备。他便让家人招呼着客人喝茶、稍坐,而自己却拎着一杆小口径枪出门了。小林场,四周都是起伏的山、密密的林。用不了两袋烟的工夫,苏爸爸就回来了。手里不是拎着雪兔就是飞龙。一顿招待客人的野味大餐就有了。有一回,苏爸爸出去了一个星期。竟然猎获了五只狍子。求一位司机开车送到家,送给司机一只,还有四只摆在屋地上。肥肥大大的四只狍子靠在一起,屋地一下子就让人下不去脚了。我左看右瞧,可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狍子活生生时是如何在野外的树林里或草甸子上奔跑跳跃的。由于苏家人的热情,我已经记不清在苏家品尝过多少次野味大餐了。既有手扒狍子肉,也有雪兔炖土豆、飞龙炒卜留克咸菜。还听说,兔子肉很有趣,与什么炖在一起,就随了什么味道。有一次,我又被苏家请去改善生活。吃了半天端上来的野味,却不知道炖的是什么。主人让我猜,我嘴里咬着,品着,用筷子夹着,翻过来,掉过去地瞧着,只发现并没有吃起来过瘾的肉,从骨架上看,脊骨瘦瘦的、肋骨窄窄的、腿骨细细的,像鸟类,却又不敢确定,绞尽脑汁终究没给出正确答案。看我实在一脸雾水,主人才告知是飞鼠子。可我却从未见过,甭说是活的,就连画的都没见过。
得耳布尔林业局施业区与额右旗(即现在的额尔古纳市)相邻,林草结合带很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可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鱼米之乡”。有不少夏天会捕鱼、冬天擅打猎的能人。
隆冬的一天,教体育的蔡哥一脸神秘地悄悄告诉我:“兄弟:你哥我最近要发财了!”话说到这,就不再往下说了,似乎要继续保有些神秘感。我知道,刨根问底也没用,蔡哥是不会说的。因为他也只是预测,也说不上有百分百的把握。我也就权当是蔡哥留给我的一个谜,只猜不问了。我知道,林场学校的体育老师工作压力不大,身居大山深处,蔡哥早就对这一带远远近近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熟悉得如数家珍了。夏天,他是钓鱼的能手,也从来不怕辛苦。经常一到周末,他就早早起来,浑身打扮成出门远行的装束,一边系着鞋带,打着绑腿,一边嘱咐我,让我去林场熟悉的住家借来一口大铝锅,再讨些葱姜蒜,在家等待着他的归来。傍晚时分,夜幕降临,蔡哥才像个逃难的人一样回来了。这一天,不知他该多么辛苦的,可他脸上却是欣慰的笑容。马上把肩上的黄色书包递给了我。我打开一看,竟然是鳞光闪闪的一兜儿鱼。倒出来一数,整整24条,都是尺把长的。有哲鳞、细鳞、华子,还有大柳根。让我们都惊讶了,都喜上眉梢了。尤其是我,可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从大兴安岭的河里钓上来的鱼。立刻,我们同宿舍的人都忙活起来,洗鱼,刮鳞、开膛、烧水……蔡哥却一边洗漱,一边讲些这一天的有趣的钓鱼故事。没多一会儿,一大锅鲜美的炖鱼就成了我们口中的佳肴了。白嫩嫩的鱼肉、香喷喷的鱼汤,在四十多年前的那个小山村的夜晚,也够得上“一饭千金”了,足以让我们一生难忘啊。要知道,在林区的河里钓鱼,是与坐在湖边、海边、水库边、池塘边的那种悠闲自在截然不同的。几乎是“巡河”一样,不知跨过多少河汊、塔头,钻过多少灌木丛、草棵子,不知有多少次把脚踏空,使鞋里灌进了冰冷的水,也不知跌倒爬起过多少回,一次次把“毛钩”甩出去,拽上来,才有了我们那晚的美餐的。可我们,只是蔡哥辛劳成果的享用者,却很少去亲自体验一回。这真如宋代范仲淹的诗里写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啊!那天说过之后,只隔一日,又是天黑之后,蔡哥果然兴冲冲地扛着一个麻袋回来了。进了屋,扑通一下把麻袋扔在地上,让我看他说的“发财货”。原来是一只被套住的、已经冻成冰坨的猞猁。这又让我惊讶了,因为这又是我第一次见到,虽然已经不是活物了。猞猁僵硬着,长长的后腿直直的支撑着,把麻袋顶出两个尖尖的鼓包儿。每只耳朵上都有一撮尖尖的黑黑的毛。据说这猞猁既凶猛又狡猾,却不知怎么就钻进了并不是为了专门为它设的套子。我这时问蔡哥是怎么断定自己能发财的?蔡哥说是在遛套子时发现了猞猁的脚印了。后来据说,这张猞猁皮买了60多元钱,几乎等于蔡哥一个月的工资了,可不是发财吗?又是雪助力了蔡哥的财运。雪,对于游走于山林的捕猎者,无疑是天然的好帮手。有经验的猎人,是很善于在野外的雪地里查看各种野生动物的足迹的。尤其是一场新雪之后,雪地上留下的野生动物足迹就更容易辨别了。不仅能看出是什么野生动物的足迹,看出这足迹的方向,甚至能看出这足迹留下的时间、动物行动的目的,看出这野兽那一刻是惊慌着,还是悠闲着,是饥饿口渴着,还是吃饱喝足了,是雄性,还是雌性。正是下雪了,才让这么多信息暴露出来。于是,又让人想起当年的一部反特影片《熊迹》。还想起小时候听说过的一件事:有一个人很会在山林里下套子。每年都会猎获许多野物。有人便想偷偷地学一招,或跟踪遛一下他下的套子。可每次都跟着跟着就跟丢了。明明是一直盯着的,却眨眼之间就不见了人影。顺着那人走去的方向寻找,可连一点迹象都没发现。原来,那个人下道时,是用一根木杆子撑起身子,像撑杆跳运动员那样跳跃着离开主路的。这一跃,至少能跃出去四、五米。不了解内情的人当然是无法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