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河海大学,河海大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4-04-24 21:07:14

2009年7月,为进一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河海大学在举办多年的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基础上,成立了大禹学院。2018年4月,学校发布《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实施方案》。这意味着学校开始依托一流学科,共同打造“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模式。

理念:直指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总目标。河海大学“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基础扎实、能力显著、全面发展为目标,力图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求实的科学精神,能够独立、创造性地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具备宽广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

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重在基础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宽厚的、通识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基础理论。第二阶段,重在专业强化,激发创新科研潜能,培养学生的学术论文撰写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第三阶段,重在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深入研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学生需要深入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够独立且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模式。为落实“本硕博”贯通“一体”培养,学校依托大禹学院实施“一体二精三全四元”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对学生的本、硕、博3个阶段进行统一安排;“二精”,指通过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精品课程群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国家各层次人才计划为骨*精英师资队伍实施导师制培养;“三全”,指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实现全覆盖创新能力训练、全程化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科研学术指导;“四元”,指形成以理论教学、科研实践、多维交流、创新培养“四元”协同为核心的培养特色。

举措:缩短年限与系统性学习两手抓

采用“3 1 X”学制,缩短整体学习年限。“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采用“3 1 X”学制,对本、硕、博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操作、论文写作进行统一安排。其中的“3”是3年,为本科阶段;“X”是X年,为直博阶段;“1”是1年,为本科与直博的重叠期。本科二年级结束后,符合要求的大禹学院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计划,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3 1”的培养计划完成后,对符合授予学士学位条件的学生,可授予学士学位;“1 X”的培养计划完成后,对符合授予博士学位条件的学生,可授予博士学位。

实现课程贯通,层层推进“本硕博”系统性学习。2020年,为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知识、方法与手段的流动,打破以学位类型等为区分的层次壁垒,实现学科横向贯通和本硕博纵向贯通,学校全面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2021年,学校还针对所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重新调整了直博生的课程安排。

“3 1”阶段培养,学校将本硕博培养要求分解到各个培养环节和课程体系中。前三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促使学生自由探索培养厚实基础,之后学生分流至“多学科”“多层次”培养进程。同时,打通本硕博选课系统,允许学习能力强的本科生在“3”之后的“1”阶段选择研究生水平课程或多个学科领域课程,使其尽早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在课程教学方面,通过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主体的精品课程群开展小班化教学,全面推进“研讨式小班化”“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100%实施2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在学校2021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硕士总学分为32学分,学术学位博士总学分为16—18学分。直博生课程设置是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部分课程,加强硕博贯通,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在“1 X”阶段科学有效地缩短课程学习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此外,所有学科的直博生培养方案中均设置双语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体现国际化要求,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支撑:以丰富活动与配套措施保成效

持续推进交流,分阶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拓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学生的学术视野、服务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营造“走出去、引进来、强交流”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助力学生高质量发展。同时,各类国际交流和出国留学项目都不同程度地向“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学生倾斜。

“3 1”阶段,学校跟踪专业的国际动向,为“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学生提供出国交流专项经费;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竞赛,加强与海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广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会,促进学生对相关领域前沿热门问题的了解。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文化学术交流课程,包括“国际对话与交流”“知识产权保护与学术规范”“面试技巧”等,培养学生的思辨、沟通与领导能力。

“1 X”阶段,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出国出境短期访学资助机制。一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以创新发展、开放融合为重点,大力推动学生赴海外参加国际会议并作报告、赴海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赴国际组织实习实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利用自身的国际高水平合作伙伴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等各类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每年,研究生公派项目负责教师会为“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学生举办专场宣讲会,解读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最新文件精神并提供相关指导,加强“1 X”阶段学生出国出境项目申报和组织实施,拓宽学生赴国(境)外高水平高校博士生联合培养渠道。

丰富科研活动,赋能本硕博培养质量提升。突出“研”字考量,将研究贯穿本硕博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学校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项目,丰富科研活动,分年级实现“培养学术兴趣—夯实专业基础—参与科研实践—培养科研能力—独立科学研究”全过程,实现“知识、实践、交流、职业”一体化成长。学校各级工科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专业创新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等,均向“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研究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3 1”阶段,为学生开设多门类创新课程,建立创训选题库,开放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1 X”阶段,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入专业导师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科学研究,参加一定数量的高质量、高水平学术活动。同时,通过导师团队指导、多课题参与、学术报告会等方式进行科研方法与技术的系统化训练,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并提炼科学规律和关键技术问题的素养,进而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上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

配套相关措施,保障本硕博培养成效。导师队伍建设是“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的基础性工程,导师队伍水平决定着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水平。学校实施“3 X导师”制度,从学业、事业及生活等不同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与生活规划指导;班导师由各专业学院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负责学生学业指导与学术启蒙;专业导师由以国家各层次人才计划为骨*精英师资组成,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此外,组织高年级学生作为“助学导师”,以服务学生、共同成长为宗旨开展纵向朋辈指导;邀请各大赛事专业指导及评委作为“创训导师”,开展针对性辅导;聘请各专业教师作为“实践导师”,以社科实践为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直博阶段,学校鼓励组建导师团队或导师组,按团队管理的模式培养人才,支持跨学科、跨单位组建导师团队,使研究生培养处于更广阔、更奋进、更健康的氛围中。

在资金配套方面,学校设立了丰厚的专项基金,资助“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课程建设、科研活动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动态管理机制方面,对每名学生进行定期考核,本科三年级结束后退出者可转回原专业学习;本科四年级结束后退出者,参照原所在学院普通本科生毕业,符合要求的授予学士学位;直博阶段中期考核不通过者,给予一次补考核机会,补考核未通过或在读期间被认定不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具备攻读硕士学位条件,可提出转硕申请,完成学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对学生进行分流后,学校做好相关保障工作,如将已修课程学分转换为所选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应课程学分;做好档案转接、培养方案衔接等管理工作;给予学生心理关注并帮助其合理规划,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

今后,学校一方面将基于大禹学院现有模式,进一步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多部门、多学院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打通壁垒、畅通合作,加强学院管理,强化授权与监督的平衡;另一方面将以一流学科及优势学科为依托,进一步推广“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项目至其他学院,扩大该项目的选拔范围、增加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全面深化“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

(作者华祖林系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慧系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科员、樊舒婕系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团委*)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27日第5版

作者:华祖林 王慧 樊舒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