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原文节奏划分,周公诫子全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8:08:27

周公诫子原文节奏划分,周公诫子全文告诉我们的道理(1)

七年级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测试卷

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一定要保持稳定呼吸,不要焦躁,要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

2.拿到试卷后,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上。

3.不要舍不得放弃,一道题无思路做不出来,你在那里耗时间,就是在减少试卷分数!

4.越狂躁,越容易粗心,和答案失之交臂!

一、(13分)(2022湖南湘潭·七年级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给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乙】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王戎评李》)

1.(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尝与诸小儿游( )

(4)诸小儿竞走取之( )

2.(4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对孩子们都很满意,也看出家庭氛围融洽。

B.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时间、人物、事件。

C.乙文中的王戎是因为吃过路边的李子所以知道是苦的。

D.甲、乙文两个主人公都小小年纪但机智过人。

4.(3分)从“王戎评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 大体 不如比作 曾经 跑 2.(1)谢太傅在寒冷下雪的日子里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2)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李子。 3.C 4.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要像王戎一样善于观察事物的客观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要占便宜。

【解析】1.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差:大体。

(2)句意: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未若:不如比作。

(3)句意: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尝:曾经。

(4)句意: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走:跑。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2)而:连词,表转折;必:一定。

3.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根据乙文中“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并没有过去吃李子,他是通过推测得出李子是苦的;

故选C。

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把握。

根据乙文“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根据李子树生长在道路旁边并且结有很多李子,推断出李子是苦的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做事时,要仔细观察、三思而行,根据观察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少走弯路,还有不要贪图小便宜。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人们)一尝,果然是这样。

二、(12分)(2023陕西西安·七年级西安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谢公①与人国棋,俄而谢玄②淮上③信至,看书竟④,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问淮上利害⑥,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公:东晋名相谢安,世称谢太傅。②谢玄:谢太傅的侄子。③淮上:淮水战场上。当时正在进行淝水之战。④竟:完毕,终了。⑤局:棋局。⑥利害:此指胜败。

5.(4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徐向局

(4)意色举止

6.(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 默然无言

B.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公与人围棋

C.俄而雪骤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D.即公大兄无奕女 小儿辈大破贼

7.(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俄而谢玄准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8.(2分)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甲】【乙】两文同样写到谢安的情感态度。【甲】文中谢安听到“胡儿”与“兄女”的回答,其反应“ ”;【乙】文中谢安收到肥水之战胜利的消息后,其反应是“是“ ”(用文中原句填空)

【答案】5. 急 大体 慢慢地 神态 6.D 7.(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2)不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送出的信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 8. 大笑乐 默然无言,徐向局

【解析】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3)句意:慢慢和客人下着棋。徐:慢慢地;

(4)句意:谢公的神色举止。意:神态。

6.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的样子/代词,……的样子;

B.连词,和/连词,和;

C.副词,一会儿/副词,一会儿;

D.形容词,年长的/副词,表程度;

故选D。

7.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未若:不如;因:乘、趁;

(2)俄而:一会儿;至:到;竟::完毕,终了。

8.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公大笑乐”,太傅大笑起来。“大笑乐”是对陈太丘的神态描写,体现了谢太傅听到“胡儿”与“兄女”回答的反应。

乙文:“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小儿辈大破贼”,在谢公看完了信之后,只是默默地没有说话,慢慢和客人下着棋。“默然无言,徐向局”点明谢安收到肥水之战胜利的消息后的反应。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太傅与别人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完了信之后,只是默默地没有说话,慢慢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三、(11分)(2023吉林长春·七年级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苟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9.(2分)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成语“穿针引线”中“引”的本义为“拉”,成语意思为拉着线通过针眼,后比喻在中间起联系拉拢作用。由此可类推,“下车引之”中“引”字也为此意。

B.“汝何男子,而敢独止”中的“而”,应该是连词,表转折,“却,竟然”的意思,与“温故而知新”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C.甲文中的“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与乙文中“子令吾去”中“子”的意思相同。

D.字典中的“期”有“日期”“一段时间”“盼望”“约定”等意思,文中“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是“约定”的意思。

10.(2分)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是( )

A.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B.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合

C.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11.(2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12.(3分)简要概括文段中的陈元方与荀巨伯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13.(2分)两篇文段在为人处世方面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9.C 10.C 11.你让我离开,毁弃道义来获得生命,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12.陈元方: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荀巨伯:重情重义,舍生取义。 13.我们要做品德高尚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有误,“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子:孩子(儿子)。“子令吾去”,意思是你却让我离开。子:你。两个“子”的意思不相同。

故选C 。

10.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友人有疾”中“友人”作主语,“有”作谓语,“疾”作宾语,结构完整,应断开;“不忍委之”,动宾短语,省略主语“我”,结构完整,应断开;“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宁以”作谓语,“我身”作宾语,又作“代友人命”的主语,“代友人命”为动宾短语,结构完整,应断开。

据此可知正确断句为: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故选C。

11.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子:你。令:让。去:离开。败义:毁掉道义。岂:难道。

12.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甲文中元方面对“友人便怒曰”时依然能对答如流,说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种有理有据的话语,说明元方并不惧怕友人的怒气,而且这个时候还能机智对答、语气平和,足见其机智善辩、懂得礼数;从最后“元方入门不顾”,又可以看出面对友人的粗俗,元方展现出正直的性格;

乙文中,从“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可看出荀巨伯看重视情;从“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可以看出荀巨伯危难时刻对朋友不离不弃;从“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可以看出荀世伯面对危难和胡人威胁毫无畏惧;“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可看出他重情重义、大义凛然,宁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友人,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13.考查启示。

甲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由“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乙文叙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赞扬了荀巨伯的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要坚持道义,重视友情。

据此分析,可从如何做人方面来谈。

示例:做人要讲诚信、重情义。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匈奴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得到保全。

四、(11分)(2022山西太原·七年级太原市志达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4.(2分)读准字音,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

太丘舍去( )

尊君在不( )

15.(2分)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遥遥无期 B.太丘舍去 去伪存真

C.与人期行 患难与共 D.相委而去 委以重任

16.(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17.(3分)甲乙两文对你的择友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shě fǒu 15.C 16.(1)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啦。”(2)管宁还像原来一样看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17.办事要诚信、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

【解析】14.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

舍去(shě):放弃。

不(fǒu):通“否”,相当于“吗”。

15.考查理解一词多义意思的能力。

A.约定/期限;

B.离开/去掉;

C.和,跟/和,跟;

D.抛弃、舍弃/托付;

故选C。

16.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

(1)引:拉;顾:回头看。

(2)故:原来;废:放下。

17.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

依据【甲】内容可知,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依据【乙】内容可知,告诉我们,要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所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为人做事要城市守信、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五、(8分)(2023河南郑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①不达②于事,识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③?

【注】①或:有时 ②达:付诸 ③其奚决焉:怎么解决问题呢?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和“识”。

18.(2分)下列句子中加下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语气词,啊)

C.而或不达于事(表转折,但)

D.舍问,其奚决焉(舍弃)

19.(2分)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4分)恰当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你从以上材料中归纳出了哪些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至少写出二种)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具体谈谈其中一种学习态度或者学习方法。

【答案】18.B 19.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20.将学习当做乐趣;温故知新;取长补短;珍惜时间;谦虚好学;勤学好问;坚定志向;广泛学习。

示例: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地不懂地问题,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因为只有谦虚好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解析】18.考查文言词语理解。作答,重点在于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B.句意: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兼词,在其中;

故选B。

19.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获得;新:新的理解和体会;以:凭借;为:成为;矣:了。

20.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点明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讲的学习态度,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启发我们将学习当做乐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启发我们取长补短、谦虚好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启发我们要珍惜时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强调广泛学习,坚定志向;

材料二“君子之学必好问”,强调了好问的重要性。结合经历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

示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有学习任务时要及时完成,不能拖拉,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材料二: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欢提问。提问和学习,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习就无法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就无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学。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用于实践;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如果放弃了提问,怎样解决呢?

六、(12分)(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2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险躁(zhào) B.德行宽裕(yú)

C.聪明睿智(zuì) D.年与时驰(chí)

22.(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2)险躁则不能冶性

(3)又相天子 (4)博闻强记

23.(4分)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24.(2分)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

【答案】21.D 22. 增长 修养性情 辅佐 见闻广博 23.(1)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4. 甲文: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珍惜时间; 乙文: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重视人才。

【解析】21.考查字音。

A.险躁(zhào) ——zào;

B.德行宽裕(yú)——yù;

C.聪明睿智(zuì)—— ruì;

故选D。

22.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广:增长。

(2)句意: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冶:修养性情。

(3)句意: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相:辅佐。

(4)句意: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博闻:见闻广博。

2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1)句中的重点词: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2)句中的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皆,都;谦德,谦虚谨慎的美德。

2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来归纳概括。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的中心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其表现的中心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话语的中心是“子无以鲁国骄士”,意在告诫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七、(13分)(2023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节选自《朱子家训》)

25.(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既昏便息

(4)宜未雨而绸缪

26.(2分)用“/”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3处)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7.(4分)翻译下列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8.(3分)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什么?请从乙文中找出一句相关的句子。

【答案】25. 增长 放纵 就 应当 2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7.(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到了黄昏就要休息,要关锁的门户,一定要亲自查看。 28.节俭,相关句子: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瓦缶胜金玉”“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皆可。

【解析】25.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淫:放纵。

(3)句意:到了黄昏就要休息。便:于是,就。

(4)句意:应当在没下雨的时候﹐先把房子修补完善。宜,应当。

26.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句意: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条线,我们也要常想着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很艰难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句式相同,为并列句。

停顿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7.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

(1)年,年纪;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2)既,到了;息,休息。

28.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生活要节俭的观点;乙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瓦缶胜金玉”“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等要求生活必须节俭。所以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节俭”。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八、(9分)(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③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④,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螳螂捕蛇》)

【注释】①觇(chān):探看。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殊:完全。④以刺刀攫(jué)其首: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在割蛇的头。⑤攧(diān):跌,意为“任由蛇怎么翻滚”。

29.(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另辟蹊径

B.屠暴起/暴跳如雷

C.意暇甚/目不暇接

D.乃悟前狼假寐/夜不能寐

30.(2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1.(2分)下面对甲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做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狼。

32.(3分)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29.D 30.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死了它。 31.B 32.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由畏惧妥协到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撅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②善于斗争:“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已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解析】29.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径:径直,直接/小路;

B.暴:突然/暴烈,急躁;

C.暇:悠闲,轻松/空闲;

D.寐:都是“睡着”的意思。

故选D。

30.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有:

股:大腿;毙:*死。

31.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仅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而且还要善于斗争,本项“先做让步”错误;

C.有误,“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抱有希望这是一种侥幸心理,本项“对狼的怜悯”错误;

D.有误,文章的情节:由“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可知,这里是:遇狼;由“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可知,这里是:惧狼;由“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可知,这里是:御狼;由“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里是:*狼。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狼。

故选B。

32.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屠夫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有以下几点:

《狼》一文中,居户在因惧怕反复投骨后,发现了狼的贪婪后,躲到麦场积新后,与狼对峙,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屠自后断其股”,*了两狼。表明屠户敢于斗争;《螳螂捕蛇》一文中,螳郎面对巨蛇,根据“以刺刀攫其首,不可去”可知,螳郎用它那刀似的前前足在割蛇的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总也摔不掉,由此可分析螳榔在与蛇的斗争中勇敢无畏。

《狼》一文中,屠户看到麦场中的积新,便“奔倚其下”,找到有利地势,与狼对峙;当看到一狼蹲坐在前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屠户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反击;《螳捕蛇》一文中,与巨蛇斗争时,螳“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小小的螳榔占据了有利位置,攻击了巨蛇的要害,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可以看出善于斗争。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引诱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用尾巴乱打树,树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疑惑不解。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就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在割蛇的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它鼻梁上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九、(12分)(2023宁夏石嘴山·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①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自贻患②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狼子野心》)

【注】①遁逸:逃跑。②贻患:留下祸患。

33.(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将啮其喉

34.(4分)翻译下列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自贻患耶!

35.(2分)请用“/”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屠 大 窘 恐 前 后 受 其 敌 顾 野 有 麦 场 场 主 积 薪 其 中 苫 蔽 成 丘 。

36.(2分)这两则故事引人深思,请写出一个有关狼的成语,并结合你所学知识谈谈狼的传统形象。

【答案】33. 前进 像犬一样 从隧道里 咬 34.(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3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6.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引狼入户、鬼哭狼嚎等;狼的传统文化形象是野性、残暴、贪婪、暴虐的。

【解析】3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前,上前。

(2)句意: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3)句意: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隧,从隧道里。

(4)句意:将要去咬他喉咙。啮,咬。

34.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之,的。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同“只”。耳,罢了。(2)不足道,不值得说。此人,这个人。何,为什么。贻患,留下祸患。

35.考查断句。句意: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断句为: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6.第一问:考查成语积累。如:杯盘狼籍、杯盘狼藉、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当路、豺狼当涂、豺狼横道、豺狼虎豹、豺狼野心、豺狼之吻、鸱视狼顾等。

第二问:考查分析形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狼是罪恶的代名词,狼性的四大特点:贪、残、野、暴。我们习惯于将邪恶的、虚伪的、狡诈的等一切不好的事物与狼相联系。自古以来,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不高,从描写狼的成语就可以看出,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可以说,中国成语词典上记载了许多相关批评狼的成语,而赞美的却少得可怜。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匹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匹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死了这匹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死了这匹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文: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十、(9分)(2023河南鹤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闻夔①一足《韩非子》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注释:①夔(kuí):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

37.(2分)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B.有闻而传之着 传不习乎

C.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D.故君子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

38.(2分)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文言字词。

句子

方法

加点词意义

蘷一而足矣

查阅词典法: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值得。

而独通于声

迁移法:通古博今 万事通

39.(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0.(3分)这两则寓言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天都充斥着种种信息,真伪莫辨,对此你觉得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答案】37.B 38. 足够 通晓,精通 39.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40.对于各种信息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盲从。不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解析】37.考查词性的判断。

A.等到,副词/来得及,动词;

B.传播,动词/传授,动词;

C.像,介词/你,代词;

D.所以,连词/原来,形容词;

故选B 。

38.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根据查字典法可知,足:充足,足够;

②句意:就只是精通音律。通古博今:通晓古今的学问。万事通:什么事都知道的人。根据迁移法可知,通:精通。

39.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词:得:得到;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不是。

40.考查内容的理解。甲文结合“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句得出: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乙文结合“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句可知,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由此得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人名)一只脚,你相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有学识的人说:‘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

十一、(10分)(2023河南漯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④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③遽(jù):迅速。④争:争辩。

41.(2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因往晓之 ②舍然大喜

42.(2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43.(3分)甲文中写晓之者与杞人的对话,改为晓之者一人的劝导,不写杞人的问话好不好?为什么?

44.(3分)谈谈你对甲乙两文中“杞人忧天”和“居安思危”的理解。

【答案】41.晓:告知、开导。,舍然:舍,同“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42.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43.不好。在晓之者劝导的过程中,杞人不停插话提问,恰恰表现了他因“忧天”而“废寝食”的焦虑状态,如果把两人的对话改为晓之者一人的劝导,就不能表现杞人焦虑了。 44.“杞人忧天”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也是对无力应对的问题的过分忧虑。“居安思危”则是人在安定的环境中,对可能产生的危难和祸害的预防,这个“危”是极有可能发生也可以通过人的努力避免的。

【解析】4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因此就去劝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舍然:舍,同“释”,解除、消除。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42.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只使,纵使,即使;亦,也;中伤,伤害。

43.考查分析文章写法。

本文题目为“杞人忧天”,主要内容也是“杞人忧天”。主要写出杞人与晓之者的对话。如果改为只写晓之者一人的劝导,不写杞人的问话,那就成了晓之者一人在讲道理,与“杞人”几乎没有关系了。在二人对话中,杞人不断地向晓之者插话提问,这正是他“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的表现,是他忧天地崩坠的焦虑表现。如果把两人的对话改为晓之者一人的劝导,就无法表现杞人的焦虑,自然也说法无所谓“杞人忧天”的主题了。

44.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文中“杞人忧天”讽刺那些庸人自扰、自寻烦恼的人。杞人为毫无根据的猜疑幻想而担忧完全没有必要,况且,如果天地果真崩坠的话,那也是非人力所能应对的,因此“杞人忧天”是完全不必要的胡思乱想。

乙文中,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尤为可贵、可喜。“居安思危”的唐太宗目光长远,为此广开言路、从善如流,将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对可能到来的危难与祸害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他的“危”是极有可能发生也是完全可以通过人力避免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

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吗?”

那个人说:“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

劝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

那人说:“地塌了怎么办呢?”

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

于是那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乙)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