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采用了可视化的语言,将文学语言所描绘的情景和人物,直接呈现在了银幕上,可以让观众获得一种比较直观的感觉。与原文相比,它更具有写实的风格。同时,李安使用的是现代的摄影技术和手法,他创造出的一种视觉效果,与电影的思想和主题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此外,电影中优美的音乐和色彩的运用,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而这种视觉效果的最大特征,就是对电影的主题,也就是角色信念的表现,进行了最直接的宣传。
电影一开始,通过许多的移动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动物的真正的生活,通过壁画和印度风格的音乐声,来体现大自然的和谐。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小岛上的生物被一种柔和而又充满哲学色彩的画面所掩盖。比如在电影的最后,代表着“母亲”的女性形象和代表着一座和平而祥和的小岛,其实就是一座“安宁”的幻境。
小岛上,游荡着的Pi则是一座濒临死亡的岛屿,想要留下来,就必须要付出自己的努力。然而,柔和的语气并不代表它没有表现真实的残忍。实际上,小说的结尾部分已经完全被剥去了,尤其是其中的老虎、母亲以及神秘岛,更是真实残忍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这只“虎”,就是Pi在面对生命危险的时候,自我拯救的一种自觉的表现,它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任何的叙述。
影片采用了很多水下场景来表现两个角色,不管是“少年Pi”,还是“虎”,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类似于拉康心理所说的“镜像自我”,“虎”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的自觉。
这座神秘岛,也代表了垂死挣扎的Pi,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实。虽然书籍和电影两者都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但毕竟电影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与纸质小说有着明显的差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离不开李安那丰富的画面,他将融入了自己解读的画面,融入到了原本的故事中。但影片中还是带着一丝主观主义,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现实中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原著作家曾经说过,李安的这部影片与他的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两者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但两者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结语小说改编影片的成败,与影视作品对原著文字的理解及使用密切相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是一本正经的长篇小说,但它毕竟是一本畅销书,它的创作需要考虑到文学与影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