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
2.标题的作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
(1)作为全文的线索;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态度;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
(6)一语双关。
3.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一般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二、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答题思路:结合句子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词语表达的情感
2.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含义 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 词语的语境义 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 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考虑修辞的作用。
3.方法指导——总的原则:
一是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二是整体感知是前提,抓关键词是重点,“瞻前顾后”是要点。
三、记叙文句子赏析题例析
第一步:分析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即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第二步: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修辞句:
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
常见答题形式:运用XXX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X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XXX的思想感情。
2.从描写的角度
(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
(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指甲里全是黑泥,五个手指头像刚从炭灰里抽出来。而那手背上,食指、小指上,已经绽开了好多裂口,有的结成了血痂,又蒙上一层黑色,有的还可以看到红红的血口。——《你震撼我的心灵》
3.其他句式
方法点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
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语势(气势磅礴)。
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总结:
写景句:修辞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等) 景物特点(情态、样子) 情感
写人句:修辞(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突出等) 性格特征(心理、神态等) 情感
四、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分为: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1、肖像描写:包括外貌描写与神态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描写:
(1)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
(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3)语言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
(4)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动作描写: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动作描写同样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
4、心理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五、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气候状况等)
(2)渲染气氛(氛围)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突出文章中心主旨
(6)引出下文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六、文章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思路和结构:
1.顺叙: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子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倒叙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突出中心;
②使内容集中,结构紧凑,对比鲜明;
③结构变化,使叙述波澜起伏;
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作用:
①补充交代具体内容,为后文作铺垫,使叙述更加完整;
②使文章脉络清晰;
③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4.把握记叙文思路技巧
注意标志性词句,抓关键词句。
标志性的句子如过渡句、中心句等,标志性的词语如“不仅……而且”、“也”、“还有”、“但是”等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等等,在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标志性词句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
(1)找过渡句
记叙文在记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时,一般喜欢用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因此可从过渡句上入手来理清文章思路。
(2)找切换点
七、记叙文阅读句段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结构上分为开头、中间、结尾。
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中间: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环境描写、插叙……
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首尾照应,结构完整、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八、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1.表达方式:
记叙: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所做的叙说和交代。它是记叙文的基础。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或景物。好的描写可以使记叙文逼真传神,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抒情: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议论:作者对某个对象发表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记叙文中,它能升华文章主题,画龙点睛。
说明:用简明的语言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或事理。记叙文中一般不常用。
2.语言特点
阅读记叙文,要关注语言特点。一般而言,记叙文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领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1)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 反问:态度鲜明,增强xx语气,强烈抒发了xx感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九、把握文章主旨
记叙文的主旨,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
1、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
2、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3、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
4、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
十、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按时间推进划分
(2)按空间变换划分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十一、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