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书影。
国人自创的汉语拼音,首次现身于1892年。一个叫卢戆(zhuang发四声,音同“壮”,“憨直”义)章的厦门人,出版了他编写的厦门话拼音读物《一目了然初阶》,这是国人设计的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卢戆章出身普通农家,兄弟六人,他最小,五个哥哥都务农,只有他一人读书。十八岁参加科考,府试落第,没中秀才,随后执教私塾。这时接触到《圣经》,“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便恍然发改造汉字之宏愿”(许长安《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卢戆章》,《语文建设》1992年第11期)。21岁为学英语,南渡新加坡,半工半读,辛勤三载。25岁回厦门,因既会厦门话,又会英文,洋人学习厦语,国人学习英文,都聘他为师。又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聘请,帮助翻译《华英字典》。同时苦心钻研汉字拼音,历时十几载,最终采用经改造的拉丁字母拼读汉字,在三十九岁写成《一目了然初阶》。
在书序中,他披露了创制拼音的初衷:“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之下之字之至难者……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者,基于切音为字,则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基于字话一律,则读于口,遂即达于心;又基于字画简易,则易于习认,亦即易于捉笔。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一目了然初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6年,第2、3页)他用“切音”指称拼音,将拼成的字称为“切音字”。他创制拼音并非要替代汉字,而是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通过切音字“可无师自识汉文”。书写成后,他自己手抄全书,自费刻成木版,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厦门出版。书封上有对联一副,道出拼音好处和研制拼音的甘苦:“一目了然,男可晓,女可晓,智否贤愚均可晓;十年辛苦,朝于斯,夕于斯,阴晴寒暑悉于斯。”《一目了然初阶》出版后,在厦门一带风行一时,“切音字”成为近代汉字改革的开端。
图:《一目了然初阶》书影一。
1898年,维新运动开始,变法诏令有“奖励新著作、新发明”。福建老乡工部官员林辂存十分欣赏卢戆章的切音方案,便以“字学繁难,请用切音,以便学问”的理由向朝廷推荐。不久,光绪帝谕旨:“都察院奏林辂存呈称字学繁难,请用切音,据情代奏等因,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调取卢戆章所著之书,详加考验具奏,钦此。”卢戆章遵旨呈交著作,可未及考验,戊戌政变发生,维新失败,此事便没了下文。卢戆章夙愿未酬,但自此名声鹊起。
图:《一目了然初阶》书影二。
此后,他又编写了官话拼音著作《中国切音字母》。此书受当时潮流影响,字母形式由拉丁字母改成汉字笔画。1905年,清廷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成立了专管全国教育的政府部门——学部。卢戆章趁此机会赴京将著作呈送学部。学部以为,之前光绪帝曾御旨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审查,遂让其转呈外交部。殊不知外交部如今专管外交,已不同于当初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管各类新政,外交部又将其转回学部。两家扯皮,耗去一年。卢戆章盘缠告罄,无奈上书催请:“戆章虽草茅下士,然平生大愿,则以四五百兆同胞皆能读书爱国,大进文明为怀,所以竭尽二十八载心血,始成《中国切音字母》一书。幸逢圣上采及刍荛,况又科举废,学堂兴,文明大启,是以戆章于万难中拮据资斧,不惮君门万里,自福建跋涉到此。乃延搁时日,守候无期,旅资告竭,寒士无颜。计惟催恳大部,俯鉴万难守候之苦情,速赐移咨学部考验批示,是非一言,无不祗遵,以便行止。”最终书被学部送至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审定。译学馆并不看好此书,审定后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批文,指出其中“疏谬”:一是声母不完全,二是韵母无入声,三是写法乖谬。结论是:“该书谬误,有此三种,自难用为定本,通行各省。”(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95页)译学馆批文并非毫无道理,但将其一棍子打死,完全不给修改完善机会,似又过于武断。不过,试想当初如真采用卢戆章拼音方案,并在全国推广,今天我们讲的普通话将可能是厦门话或是厦门话味道的普通话。
卢戆章见得不到朝廷支持,便回厦门自行开展民间推广了。归途中,他将《中国切音字母》进呈本略加修改补充,在上海出版发行,书名改为《中国切音教科书》,另出版了一本《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两书书名旁,印了朋友台湾富商林季商(许地山内兄)题赠的一副对联:“卅年用尽心机特为同胞开慧眼,一旦创成字母愿教吾国进文明。”(许长安《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先驱卢戆章》,《语文建设》1992年第11期)
此时,很多晚清读书人,在与西方文字以及日本文字比较后,也都意识到为启发民智,教育救国,必须改革繁难的汉字,于是纷纷起而研究拼音汉字,一时涌现出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速记符号式、草书笔画式、篆书笔画式以及中文数目字式等多种字型形式,形成延续二十年的切音字运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照、劳乃宣、朱文熊。
王照是抗英烈士后代。曾祖王锡朋,乃寿春总兵,鸦片战争时,率军增援定海。英军两万余众大举进攻,中国守军人仅三千,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王锡朋身先士卒,与敌拚*,不幸中炮,一腿折断,仍手刃数敌,终被蜂拥而上的敌兵乱刀砍成肉酱。道光帝闻讯,悲痛不已,为他写下祭文,并赐御碑,谥号“刚节”。王照甲午年中进士,渐升至礼部主事。他行事刚直,颇有曾祖遗风。戊戌变法期间,他上书建议光绪帝奉慈禧太后“巡幸中外”,游历各国,吸取新政经验。礼部尚书不肯代递,后虽代递但奏称王照“咆哮公堂”。光绪帝阅折后,命将阻挠上书的礼部六堂官革职,赏王照三品顶戴。戊戌变法失败,王照被革职通缉,由日本人帮助,与梁启超一起,乘日本军舰流亡日本。随后康有为也到东京。王照与康梁不合,在与孙中山协商合作的会议上,突然发火,怒斥康梁排挤打击自己,遂与之分道扬镳。1898年底,清廷将康梁王三人列为要犯悬赏缉拿。为躲避追捕,王照在一日本小庙剃发为僧,遁入空门。在日期间,他受日本假名启发,开始研制汉语拼音字母。1900 年,他装成“台湾和尚”化名潜回国内。同年完成《官话合声字母》,次年(1901)书在日本出版。此书以汉字偏旁笔画为字母,制订了一套汉字拼音方案,被认为是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鼻祖。他主张以北京话为标准官话,认为:“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官话合声字母》,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第9页)官话合声字母具有不少优点,得到严修、吴汝纶、张百熙等学界名流首肯推介,更由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大力推行而风行一时。光绪二十九年(1903),直隶大学堂学生何凤华等向袁世凯上呈文,请他奏明皇上,颁行官话字母,设立国语学科,以开民智而救大局。袁世凯虽没有上奏皇上,但立刻饬令督署学校司拟定推行办法,批示道:“人情可与乐成,难与虑始,高明者狃于典雅之文而誉为无用,愚蠢者本无普通之识而骇为创闻,必先引其端倪,而后可收成效。”(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03页)次年(1904)直隶学务处便通令全省启蒙学堂传习,专设许多义塾,派了专员经理,拨了官款出版拼音书报,定了奖励办法。又将官话字母加入师范及小学课程,并在天津设立大规模的“简字学堂”,辗转传习。两江总督周馥、盛京将军赵尔巽,也各在省城设立“简字学堂”,传习官话字母。这年,一好友因新党罪,被捕杖毙,王照担忧自己难逃厄运,便投案自首,希望减轻刑罚。后得朝廷宽宥,关押时间不长便获释,并官复原职。王照不愿做官,出狱后继续推行官话字母,创立拼音官话书报社,编辑出版修身、伦理、历史、地理、植物、动物、外交等拼音官话书籍,销数到六万多部,还刊行《拼音官话报》。当时,从京津到奉天、南京,官话字母传播很广,遍及十三省,影响长达十年。
图:《官话合声字母》书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