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5年6月16日晚上,廖静文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2岁。
稍晚一些,她的侄孙廖德根在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清源村老家中悠悠地说:“老姑姑的这一生,全都是为了徐悲鸿而活着。”
看到这里,读者想必会好奇,廖静文是何人,她和徐悲鸿有什么特殊关系呢?今天,笔者带大家走进廖静文的一生。
图|徐悲鸿为廖静文画的画像
01 16岁小姑娘遇上中年画家徐悲鸿1939年夏天,年仅16岁的廖静文在荔枝飘香的桂林,第一次见到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画家徐悲鸿。此时年轻单纯的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今后的命运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23年,廖静文在湖南省浏阳县呱呱坠地。由于幼年丧母,她是在祖母的庇佑下成长起来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静文跟随家人来到农村避难。正是由于这段特殊的经历,她见识到了农民的辛苦,也见识到了人世间的苦难。尤其是在目睹许多孩子因没钱读书只能跟随父母下田干活时,她便立誓要用功读书。
重返课堂后,廖静文学习用功,尤其是喜欢读文艺书籍,最大的志向是能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人。
当时,她的语文老师是*的朋友周世钊。对于这位学生的文章,周世钊给予了高度评价。每次她写的作文,同学们总是争着看。
图|廖静文照片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当年流传着的这句话,将爱国青年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高二那年,廖静文在红色革命思想的指引下萌生了前往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念头。可她还没有踏上前往革命圣地的征程,便被父亲抓了回来。
高中毕业后,廖静文便跟随救亡图存的洪流来到桂林,寻找机会报考理想的大学。她原本是想要报考桂林的中央美术学院,却因为火车延误错过了报名的机会。为了准备接下来的考试,廖静文便来到文工团,平日里的日常便是排练演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廖静文在报纸上看到重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桂林招收图书管理员。她便随手记下了报名时间和地点。考试那天,她匆匆向朋友借了一支毛笔和墨盒便匆匆应试。
图|革命圣地延安
笔试结束后不久,廖静文突然收到一封信,原来是中国美术学院通知廖静文参加口试。口试当天,廖静文发现面试官便是笔试当天在黑板上写题的人。
只见对方看上去40多岁的样子,脸色有些苍白,眼角已经浮现细密的皱纹,身上穿着依然是那件棉袍,五官轮廓柔和还带有善意。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
面试时,廖静文侃侃而谈,从鲁迅、巴金谈到屠格涅夫、罗尔斯泰,又从古典诗词说到美术鉴赏,徐悲鸿不由得对这位看似懵懂、青涩,实则落落大方、诚实聪明的小丫头刮目相看。
就这样,廖静文便顺利通过了考试。从此,廖静文便踏上了新的征程。除了做图书管理员之外,她还跟着徐悲鸿和他的学生张安治整理了古今中外的文艺和绘画书籍。
在亲眼目睹徐悲鸿以忘我的精神为学生授课、埋头作画之际,其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廖静文。在工作中,两人默契又协调,廖静文渐渐成为徐悲鸿的得力助手,主动帮他分担繁琐之事,学着做饭,学着熬红糖水、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