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本文较长,目录如下:
(一)昨天的教育:文明转型与教育变革。
1.采集狩猎时代:无学校无教师。
2.农业文明时代:学校和教师的独立。
3.工业文明时代:学校教育的霸权时代。
4.信息文明时代:新型学校能否崛起?
(二)今天的教育:未来是否已经到来?
(三)明天的教育:改造传统学校。
(四)后天的可能:未来的人类与教育
前一段,与北大博士在微信上交流,主题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在多大程度上冲击传统学校教育?
观点:虚拟教师取代真人教师,线上学校取代实体学校,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
(一)昨天的教育:文明转型与教育变革。
人类文明正处于深刻转型中。
人类自身也处于深刻转型中。
从采集狩猎到农业文明,是人类第一次转型;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是人类第二次转型;
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是人类第三次转型。
文明转型必然催生教育革命。
采集狩猎时代,人脑对人脑,父母教孩子学习,家庭就是学校;
农业文明时代,人脑对书本,老师教学生学习,家庭与学校分离;
工业文明时代,信息多元化,教育逐渐普及化,学校霸权扩张;
信息文明时代,学习虚拟化,真人教师退出,实体学校走向衰亡。
什么是文明?
文明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生存技能,如:如何采摘野果、如何诱捕猛兽、如何播种粮食、如何缝制衣服、如何饲养牲畜、如何冶炼金属、如何治疗疾病、如何行军打仗、如何祭祀祖先、如何结成政党、如何建立国家、如何画一幅画、如何谱一首歌……等等。
在此,我们可以把“文明成果”理解为一些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的积累速度和传播速度决定着文明发展的速度,也决定着教育的形态。
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再生产过程,是人类文明信息的传递过程。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育的基本形态,归根结底均受制于文明传递的技术水平。
1.采集狩猎时代:无学校无教师。
采集狩猎时代,据考古学家研究,狩猎时代的智人,其脑容量、智商、语言能力并不比现代人弱多少,但此阶段,人类的文明进程却极为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有语言无文字,信息的传递十分困难,文明成果通过口口相传,文明成果的积累、传递水平极为缓慢,文明无法顺利实现“自我迭代”“快速升级”。
其一、文明的“代际积累”困难重重。
由于没有文字记录,掌握文明成果的成年人死亡率又很高,上一代的文明数据在传给下一代时,代际之间的信息耗散、数据丢失比很高。即文明成果无法实现“无损积累”,文明的“丢失”现象严重。如:某部落中掌握了某种先进技能(如祈祷神灵、快速猎*野兽、灵活使用特定工具、制作原始陶器)的专家不幸死亡,可能就意味着该部落特定专业技能的“文明清零”或“文明倒退”,部落中其他成员可能要耗费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也难以恢复自己的文明水准。这种现象到农业时代依然有充足的类似历史证据:由于雅典和罗马被蛮族毁灭,整个中世纪的西欧,无论是农业技术、军事技术、建筑工程,还是天文学、物理学、几何学,无不严重倒退。东方也不例外,吴哥窟曾经达到的文明高度,显然远远超过后来者;南宋灭亡后,整个元朝的文明水准曾大幅度下降。
其二、文明的交流学习能力很弱。
由于没有形成文字记录,不但同一部落内部的文明成果很难在代际之间“无损积累”,而且不同部落之间很难进行文明成果的共享、互换。由于各个部落之间的语言系统独立演化,且各部落之间存在残酷的竞争关系,故各部落的文明成果很难顺利交流、互换。通过学习其他部落的“先进文明”使本部落飞跃发展,其难度之大,估计不下于晚清“洋务运动”所遭受的阻力。
总之,狩猎时代的文明成果主要以经验的形式储存于成年人的大脑中,信息的积累和传输成本极高。此时一无学校,二无职业老师,三无课本教材(文字),家庭是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父母是孩子唯一的老师,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家庭承担着几乎全部教育职能。此时,教育与生产、生活完全一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生存技能,
好莱坞电影《疯狂原始人》,描述了原始狩猎时代以家庭为载体的教育方式,生动再现了原始时代文明传承、学习、共享的困难。老爸“瓜哥”(Grug)是全家唯一的老师,他掌握着家族所有的狩猎生存技能,通过喋喋不休的谆谆教诲和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殚精竭虑地维持着全家的安全,其核心生存法则就是“稳”,如果“瓜哥”挂了,就意味着全家文明成果的“清零”。在一场意外的危机中,他们邂逅了另一个更高文明部落的年轻人“盖”(Guy),对“盖”的“先进文明”,“瓜哥”一开始嗤之以鼻,后来不得不心悦诚服,最终在“盖”的帮助下实现了全家文明水准和生产、生活水平的大跃迁。当然,如果没有“盖”的出现,无数个类似“瓜哥”的低文明部落,要么是在各种灾难中陆续湮灭,要么就是缓慢发展,难以发生质变。
结论: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没有进化出“学校”“教师”“读书”的概念。学校、教师、考试,是人类文明转型的产物。
2.农业文明时代:学校和教师的独立。
农业文明时代,随着文字、纸张的出现,人类文明的储存介质从人脑转化为文字记录(书籍)。文明成果可以记录、复制、积累,人类文明的总量快速膨胀,文明体系日益复杂。“口口相传”的文明传递方式让位于书本知识的薪火相传,社会分工使教育活动逐渐从部分贵族家庭中剥离出来,跟随父母学习逐渐演变为追随老师学习。书籍、老师、学校先后出现,“上学”“念书”“考试”成为人类文明的新词汇,学习场景的去“去生活化”趋势日益明显。
其一、教育对象的精英化。
此阶段,由于学校极少,书籍极珍贵,上学极为昂贵,文明的传播速度仍然很慢,传播成本仍然很高,有条件“上学”的普遍是贵族子弟,典型的精英教育,大量普通人与学校教育无缘。
其二、官方和民间两大教育传统。
东西方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典学校,既有官方的学校体系,如汉代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立各级官学:郡曰学,县曰校(这就是“学校”名字的由来。),乡曰庠,聚曰序,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欧洲中世纪教会建立起庞大的神学教育体系,后来逐渐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近代大学。也有民间创办的私学,如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孔子的杏坛学校,宋朝的“四大书院”等,这些私立古典学校成为人类思想最重要的宝库。
其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统治阶层。
《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即贵族子弟应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雅典公民从7岁开始接受教育,内容包括文法、音乐、体育、军事、哲学、法律、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斯巴达则进行全民皆兵的军事教育;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和教会学校也是为了培养贵族和僧侣阶层;中国封建社会通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与科举制度结合,制造了古代历史上最庞大的官僚系统。
其四、涌现出一批教育大师和教育思想。
东西方都出现了一大批杰出教师(教育家),如东方的孔子、孟子、墨子、韩愈、王阳明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苏格拉底、昆体良、西塞罗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极富生命力。
农业时代(古典时代)的学校,教学中心是教师,教学形式比较灵活自由,教学场所也不固定。阅读、背诵、讨论、自学、辩论、写作、游历都是常用的教育方法。如孔子和弟子从鲁国出发,周游卫、宋、齐、郑、晋、陈、蔡、楚等诸侯国,历时十几年;亚里士多德也常和弟子在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遍讲学,故被称为“逍遥学派”。
下图: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结论:由于信息通过文字、书籍进行传播,脱离家庭的学校和教师得以产生,学校得以成为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水平仍然很低,获得信息的成本仍然很高,所以一方面受教育的人群仍然很少,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效率也不高。这些古典学校的教学形式自由散漫,并没有学期、班级、课时、考试的概念,相当于教育的“手工作坊时代”。
下图:雅典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