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古诗300首,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完整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9 10:43:27


★法聚(生卒年不详)
字玉芝,明代诗僧,生平不详。
宿云居西麓庵
远径通深麓,斋居小更幽。
松声四壁雨,湖影满床秋。
世路迷真境,僧缘息妄求。
开门渔舸近,明月在沧洲。
【赏析】
这是一首诗情蕴藉的空灵之作,其中的“松声四壁雨,湖影满床秋”句更是千古名句。
首联点明西麓庵的“远”、“深”、“小”、“幽”,点染出一派清幽深远的林中风致。四个字都用得极妙。至于那“松声四壁雨,湖影满床秋”句更是将人带入如画如歌的情境中:四壁松声在耳,那座中的僧人是何等专注,与自然是何等契合;湖光水影仿佛充满灵变的生命,带着秋色的明朗,滚满了诗僧的卧榻。光与影,声与色,交织成广渺的天籁,腾跃着心灵的清律。“物向闲中寂,心从定后宽”,(清代姚燮《清凉冈》)这美丽的秋色不正在启迪世人迷途知返么?白日的禅意如此,静夜亦然:那皎皎的明月,高华朗照,也是历历禅心的明现!
雪梅(生卒年不详)
明代奇僧。行为放达,踪迹奇异。工诗,以唐代诗僧寒山、拾得自况。
山 居
道人卓锡爱名山,四面巉岩指顾间。
风牖坐闻松子落,石床定起藓痕斑。
鸣篱花坞春常在,隔水柴扉夜不关。
惟有白云知此意,庵前飞去又飞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山居景色的优美与山僧心灵的静美。山间潺潺之瀑,渌渌之波;孤峰迥秀,不挂烟萝;片月行空,白云自在,怎不令人忘却机心,怎不与白云知心会意?人的灵魂,怎能不自在高洁?深山自可养心,此间之乐,达者几人?
描写山居的好诗不少,现遴录几首如下:
明人闵鼎的四言诗《山中》可谓独具一格,明丽清美:“掬我流泉,坐我白石。山中之人,驹难过隙。鸟鸣不识,花开不知。山中之人,何虑何思。溪深雪积,石断泉流。山中之人,神与天游。”
清初湘僧大成亦作《山居》一首,描绘大自在的境界:“一株两株老松青,松下结个小茅亭。三日五日来一次,肩荷搁栗手持经。读经读到山月出,听松听罢天落星。适然抛卷松间卧,梦与松根乞茯苓。”

蕴含哲理的古诗300首,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完整(13)


★大健(生卒年不详)
明代诗僧,江南江宁人,着有《花笑轩集》。
见远山残雪
已觉寒威去,犹瞻雪在山。
清深通竹路,虚白映松芙。
片石能相偶,孤云无此闲。
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可堪入画的描写远山残雪的佳作。尤其是尾联“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句,笔力清虚,静寂脱俗,足可传世。
首联写寒气,颔联写清虚之气,颈联写闲意,到尾联落笔为“寥落意”,将远离尘嚣,清新、空明、静穆、闲寂的残雪披盖的远山的意态全然烘托而出,其中寥落的禅意亦历历在目,是一首以远山残雪比喻修禅的理想境界的成功的喻道之作。大健的另一首幽兴斐然的描写隐居的诗歌《涛隐居》,亦为一篇佳制。诗云:“小阁连深壑,松涛不肯闲。吹开云外月,照出寺前山。地远成佳遁,心闲即闭关。相期幽兴熟,来往此林间。”熟诵之余,余香满口。
明代还有一位诗作颇佳的诗僧名大香(1581—1636),下面的两首诗均可细读。《闲云》一诗为:“闲云不作雨,横入峡山去。峡口弄舟人,家在云归处。”《托钵》全诗为:“十里春风五里桥,到山犹觉路迢遥。丛丛花草萧萧竹,几处柴门闭寂寥。”
辽金元明清及近代第二
★祩宏(1535—1615)
字佛慧,号莲池,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习儒业,中年出家,世称云栖大师。主张以净土念佛修禅,宣扬儒、佛、道三教合一。与紫柏、洪恩、德清一起同为明末四大名僧,后世称他为莲宗第八祖。一生著作甚丰,总汇为《云栖法汇》。
座右诗
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
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蚕出桑抽叶,蜂饥树给花。
有人斯有禄,贫者不须嗟。
忖得还成失,拟东乃复西。
未来杳无定,何必预劳思?
【赏析】
这是一首语言筒淡的哲理诗。
首二句描写僧家草食茅堂的清苦生活,但他们却以此为乐。接下来两句点明缘由:人生应知足常乐,胸中不要存有丝毫芥蒂与烦恼.佛家以“常乐我净”为宗,实为大境界。接下来,诗人通过自然现象说明宇宙与人生自有其运行规律,生为万物之灵,应该敏锐地认识到现象中的本质,就不会自寻烦恼了。蚕食有桑叶,蜂饥有花粉,自然本来一切具足,何必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宝贵的时间与生命浪耗在于性灵无益的芥末琐事上?
四大名僧之一的洪恩(1545—1608)所作的五律《赠归隐老师》,则是一首文字锤炼、浩气磅礴之作:“一室千峰隐,霜颅半世空。潮音生海月,铃语报天风。垂老身能健,安贫气益雄。翻怜门外子,朝暮在途中。”

蕴含哲理的古诗300首,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完整(14)


真可(1543—1603)
字达观,号紫柏,江苏吴江人。少有雄志,俟出家后云游四方,深究宗门奥义,殷勤弘扬佛法,是一位极有影响的学僧,与倡“童心说”的李贽同被奉为“两大教主”,时士汤显祖、冯梦祯等从学于他。因为民请命,受人诬陷入狱,端坐说偈辞世。有《紫柏尊者全集》传世。
牢山访憨山清公不值
吾道沉冥久,谁倡齐鲁风。
闭来居海北,名误落山东。
水接田横岛,云连慧炬峰。
相寻不相见,踏遍法身中。
【赏析】
这是一首访友不遇时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对憨山德清的敬重与钦佩之情。
首联以对比的形式,侧面点出憨山德清是一位在禅风沉冥的年代以大无畏的勇气弘扬大法,名重齐鲁的高僧。短短两行十字,既艺术化地刻画了被访者的风骨气度,也将访者的敬佩心情蕴于不言中,可谓精妙。颔联与颈联,生动地勾勒高僧德清的生活环境与意趣,采用典型的饱含历史沧桑的景观对人物的精神风貌做了进一步的烘托。德清曾幽居海北,“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钱谦益《海印憨山大师庐山五乳峰塔铭》)痛自磨砺;为逃虚名,他远蹈东海之滨,驻迹牢山,静修佛事。在山海相映、海阔峰奇的自然胜境中,“水声山色里边行”,用壮士的豪气勤勉自砺,用智慧的灵光启悟心性。尾联用“踏遍法身中”结句,表达了诗人对清公的仰羡,也再现了清公一生“踏遍法身”、献身佛事的伟岸风骨。
记述紫柏与憨山的交往诗,还有紫柏的一篇《渡曹溪》和憨山的《为达观下火偈》等。《渡曹溪》诗云:“踏来空翠几千重,曲折曹溪锁梵宫。欲问岭南传底事,青山白鸟水声中。”当憨山蒙冤南谪之时,紫柏大师不远万里,星夜兼程,前往探望,谱写了一曲大德们生死之交的赞歌。上述诗作即为紫柏过韶关曹溪时所作。至于憨山的《为达观下火偈》则表现了禅者彻底的生死觉悟与大无畏:“拄杖挑开双径云,通身涌出光明藏。珍重诸人着眼看,这回始信无遮障。”此处亦将紫柏的辞世偈登录如下:“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染尘。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
一代名僧紫柏,一生有“三负”,令人感慨不已。一负为当憨山蒙冤流放时无力救助;二负为朝廷“矿税”扰民,自己虽为民请命,却与憨山一样因受小人诬陷遭受“杖刑”;三负为未修《大明传灯录》,不能为佛法绍隆佛种,正本清源。由此“三负”即负友、负民、负法,可见一代名僧紫柏,是一位重情谊,轻死生,为弘法而不辞辛劳,敢于为民呼号,上受朝廷罪责,下受肌肤之苦却并不遁世的菩萨行人。
紫柏老人还作有不少秀逸隽永的小居诗,历现了诗僧的清雅风骨。如《绀圃即事》:“小居在旷野,寂无尘俗想。疏钟深夜闻,六根泻清响。昼读天竺书,幽窗思忽晃。犬吠桃花阴,麦浪人来往。最爱晚雨晴,空林返照爽。”
富有挑战精神、主张性灵自由的思想家李贽是他的方外之友,亦作有不少清灵之作,《偈二首答梅中丞》则生动幽默,含意良多。其一为:“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若有路可走,还是大门口。”
★德清(1546—1623)
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倡禅净双修,提三圣同体,社会影响甚广。他信证如一,不阿权贵。充军海南期间,与其书鸿往来之官宦*客仍达九十余人。后晏居庐山,过着“一声清韵满霜天”、“历历虚明一念孤”、“一庵深锁白云中”的山居生活。诗学主张“诗必盛唐”的“后七子”王世贞,“师于诗文,天才俊发”,(陆梦龙《憨山大师传》)传世之作有《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从军诗
丙申春二月入五羊三月十日抵雷阳戍所作
旧说雷阳道,今过电白西。
万山岚气合,一锡瘴烟迷。
末路随蓬累,残生信马蹄。
那堪深树里,处处鹧鸪啼。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从军时的心迹的题材独特意境阔大凄迷的诗作。
诗僧因私设寺院罪远戍雷州海南,抵蛮荒瘴疠的雷阳时挥笔为诗,表达了一个心闲天地宽的衲子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心灵静境。首联、颔联,皆为抑笔,写流亡路上的艰辛与磨难;至于颈联,渐渐柳暗花明,雾散云飞,末路残生亦信马由缰、随蓬飘转,表现了一个摆脱人世羁绊的得道高僧对世事的了悟;尾联则春意盎然,心境阔远,自然的生机与意趣仿佛是佛意禅心的历现。意趣层层递进,起承转合,自然无迹,堪称佳构。其描写海南《五指山》比喻精到,气势豪迈,为大家手笔:“一叶浮天外,千山落镜中。谁人挥双手,划破太虚空。”
病中示诸子
厌世心成癖,那堪病作魔。
已知余日少,更见此身多。
药石充香积,*当羯磨。
文殊如有问,一默竟如何。
【赏析】
这首示徒诗表现了一位了脱生死的达者对人生清醒的感悟,读之令人警醒。
生老病死,乃自然现象,是谁也无法逃避的宿命。明晓此理,即能不为所惑。病本非魔,是畏病之心使之成魔。故悟道高僧能将药草当做僧饭,病痛视为念佛,从病中悟取不二法门,智慧空谛。
下面我们再浅析一代高僧的几首小诗。
《五台山龙门独坐》为德清的悟禅偈:“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乡人至》表现僧家问道不计年、潜心佛道的襟怀:“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故人犹思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河畔柳枝垂晓露,门前山色带朝霞。唯余此景年年在,不必从君问年华。”
《舟行》一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有唐诗气象:“湘水通巴汉,孤帆入楚天。片云低远树,晴日照斜川。处世常如寄,浮生莫问年。纵遵归去路,亦似渡头船。”
“绝尽寒暄态,唯存向日心。东篱有黄菊,遥想是知音。”这首咏葵诗,清淡平直,风骨高峻,命意超脱,为憨山诗歌中的妙品。

蕴含哲理的古诗300首,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完整(15)


★汤显祖(1550—1616)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万历进士,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少负文名,诗从李杜,深受李贽学说及佛理影响。着有《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鄣记》等传奇,合称“临川四梦”;诗文有《汤显祖诗文集》50卷。
高座陪达公
一切雨花地,重游支道林。
云霞法尘影,山水妙明心。
境以庄严寂,春当随喜深。
金轮忽飞指,江上月华临。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自己对佛法境界的感怀诗,饱含对达公的仰慕之情。
达公即明末高僧紫柏老人,诗人敬仰高僧的气节与才华,依止达公门下聆听佛法,悟法甚深。全诗描写在雨花台的高座寺与达公在一起时的情形。首句写高座寺的方位,即处于历史悠久的佛门圣地,次句写达观老人道行齐于晋时高僧支遁。颔联写高座寺的清澄空明的佛化了的环境。颈联写诗人陪坐时的如沐春风的喜悦感受。尾联以景语代情语,陪坐习禅竟至月华初上之时,全然不知时光之流逝。全诗意境开阔,捭阖自如,用典精当,是一部深得禅悦的佳作。
汤显祖还有几首禅诗表达对紫柏的礼赞之情。如《吟五交哀三禅送客自嘲》:“送客无端只自嘲,楚江烟雨寄衡茅。达公卓老寻常事,生死无交胜绝交。”《紫柏不受紫衣口号》:“秣陵衣色如天竺,赤布僧随大竺遮。懒作仪袁宏道(1568—1610)
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明末着名文学家,为明末“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成就最大,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追求个性自由,倡“性灵说”。饱受李贽思想影响,且喜佛谈禅。着有《袁中郎全集》等。
望嵩少
客程行尽太行山,又见嵩高紫翠间。
料得有人山上笑,红尘如海没朱颜。
【赏析】
时常感怀“浮生早被微名误”的袁中郎是一位虔诚的礼禅之士。自谓“一朝见俗子,三日面生尘”。本诗亦含有他对红尘世事的看破、对佛宫净境的钦仰之情。全诗紧扣一个“望”字,这既是对禅宗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的仰望,也是对高凛的禅境的向往。首句从远处拉近镜头,“行尽”二字喻红尘滚滚,诗人在其中起伏沉浮。第二句的句眼为“高”字,描写嵩山在青山翠岭间高出云天。如此高渺之地,自有高人幽居,达士岩栖,他们一定会笑话如我这等在世事宦海中挣扎的迷途之人吧!诗人以自己的臆测,反衬山上人的清幽脱俗,从而反映出诗人对清禅境界的羡慕!
他一生中作有不少意兴俱佳的禅诗,自以为晓禅后“诗学大进,诗集大成,诗肠大宽,诗皮大阔”。试看如下几首诗。
《月下偶成》表现的是诗人依止禅门后的超脱:“冗事遂成性,人皆笑此翁。坐依藤架月,行傍藕塘风。万事溪声外,一生云影中。自从甘曲枕,不复梦三公。”
《游石洲》则意境幽远,自有清雅之趣:“爱取春江一抹澄,斜帆叠叠柳层层。闲来袖得佳石子,付与山中好事僧。”
《遍虚》一诗熔理、趣于一炉:“剃却颠毛剩却身,衲衣袍帽不沾尘。告君古佛无多子,着了边旁亦是人。”
同称辅国,相逢何用紫袈裟。”
★袁中道(1570—1623)
字小修,公安人。万历进士,公安派代表诗人之一。诗主崇尚自然,发诸性灵,反对仿古。长于五绝。有《珂雪斋集》等。
夜泉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赏析】
这是空灵剔透、意趣深长的禅诗。
全诗聚焦于山中夜色中的清泉,描绘了山中清皎明洁的月色与幽寂澄亮的虚静。首句以鸣衬幽,以山白侧写山月之清皎;次句以通感的艺术手法,由沐浴在月色中的冷石和白色幻化出霜的想象;第三句始点出月光,别出心裁地以月光中的流泉化为一溪雪结句,将山中幽清、冷洁的意趣表现得诗意盎然,令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笔力。
中道的《大士赞》亦体现出不可思议的禅趣:“大士如月,人心如水。潭水澄清,月现潭里。不可思议,犀文象蕊。感应道交,生智慧子。”
★破山(1597—?)
号懒愚,四川大竹人。曾遍历河山,博览佛典。后开堂论法,弟子甚众,世称“小释迦”。工诗精画,着有《双桂草》、《破山禅师语录》等。

蕴含哲理的古诗300首,关于哲理的古诗大全完整(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