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之路格外曲折。2022届毕业生是首批走入社会的“00后”,在克服困难中前进成了他们走上社会的第一课。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也在千方百计为他们的就业拓宽渠道、保驾护航。希望在前方,如何借力各方援手顺利突围,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7月13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我的就业故事”专栏,听2022届大学毕业生讲述他们不同寻常的求职经历。
交汇点讯 在今年4月之前,无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王强没考虑过就业。作为457万考研大军的一员,王强为了“上岸”投入了大约9个月的时间。
平均绩点3年专业第一,王强确实有放手一搏的底气,“趁年轻我也想多尝试”,但考研分数永远是水涨船高,王强的考研分数过了国家线,但没过院校线。他所报考的院校专业分上涨了50分,“这不是失败的理由,还是实力不够”。面对现实,王强选择了转战“调剂”,整个三四月都忙着查找调剂信息、寻找意向导师、与导师联系……虽然最终也未能如愿以偿,不过王强也并不后悔,“我努力拼搏过,没留遗憾”。
其实,在等待考研出分前后,王强已经感到就业的压力。“当时秋招已经完全错过,而身边不少同学已经签约,有的是在意向单位实习,而我甚至还没投出过一份简历。”坚持梦想的同时,如何对抗不可避免的焦虑情绪?王强说,他选择了努力奔跑,让自己忙碌起来。“寒假里我除了准备复试专业课、提升面试技巧,还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实施阶段的任务。”这项用于管道探测的智能小车最终选为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于今年2月份获得专利。
在王强看来,大规模的毕业潮下,每个都在寻求职业发展的“最优解”。春招期间,随着疫情反复,大量线下招聘会、宣讲会被推延甚至取消,但教育和人社部门都在不断搭设线上平台,提供到基层单位和各类企业的就业岗位,“找工作一定是困难和机遇并存的,我必须把自己的优势用足,做好多手准备,相信最优解一定不止一个。”
4月底,王强看到辅导员转发的关于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招募通知,“不管成不成,先报上试试”。临近毕业季的5月,他几乎每天都通过学校“锡望学子”等公众号查找云上招聘会、空中宣讲会,梳理招聘信息。“我也会向就业办的郑瑶老师请教面试技巧,针对不同岗位对简历进行优化。”在5月里,王强先后给30多家招聘单位投递了简历,参加了线上面试10多场,其中也包括5月中旬乡村振兴计划的选拔面试。
王强所做的准备没有白费,在面试中他在学科竞赛的成绩还有四项专利吸引了企业的兴趣,担任过疫情防控志愿者、马拉松活动志愿者等实践经历也让他在激烈竞争中多了加分项。5月底,王强欣喜地收到了夏普和奥特维两家公司的拟录取通知,6月中旬,他又收到了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录取通知。
是去薪酬较多的企业,还是去基层磨砺自我?这个问题王强也曾犹豫过。“面试前,我和家人、老师都聊过,父亲表示无条件支持我,辅导员郭新宇老师鼓励我,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人,而我们青年人也需要在基层磨砺成长,了解国情、拓宽视野,向群众学习,这是个难得的成才机会。”王强说,从那时起他已经坚定了决心。7月底,王强将入职无锡市云林街道服务基层。“这个暑假,我一直在看书充实自己,在基层想必会有不少难题‘琐事’,我会踏踏实实干事创业,我还打算一年服务期满时继续申报再签一年,青春正好,就该迎难而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实习生 杨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