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的推、拉、吟等指法也要做到准确、干脆,恰到好处。时而断续相间,表现了对人间不平的感叹;时而气势若虹,表达了一种难以按捺的激愤。如段落中间的乐句:
3/4 2/4
6 63 5332 |11111 66653561 |5 卜3 |63 23216123 |……
这里一串连贯的三十二分音符好比一颗颗落盘的玉珠倾泻而下,抒发了胸中的愤怒感情。华彦钧在乐曲中运用的各种演奏技巧也是恰到好处的,如用食指或大指的指甲用力弹击面板,发出清脆有力的声响,在上例“卜”处的运用就很富有感情色彩。这一段落的旋律优美而深沉,有较深的意境,非常耐人寻味。
第二乐段B(第71-90小节),一方面是第一乐段(A)的对比段:如果说A段是主要描写阿炳对自己不幸身世的诉说,那么B段则是他对旧时代封建压迫的反抗。这既符合乐曲发展的逻辑,也符合生活的逻辑。所以,阿炳在这里运用了琵琶指法中的“弹摭”、“双弹摭”等手法,形成双音的连续进行。在速度上的变化为慢起渐快,将旋律推向高潮,以此来表现反抗情绪的发展与高涨。它既和A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在节奏与音调上与A段形成
强烈的情绪对比;另一方面,段落比较短小,具有过渡性质,也是一个过渡段。指法比较单一,旋律线好像波浪一样,一浪一浪地向前推动,有人认为“大浪淘沙”就在这里破题了,其实不然。我觉得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涌动,是力量积聚和决心形成的过程,是同恶势力抗争的准备阶段。这才是从A段到B段的合理过渡。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音乐缓起渐快、轻快流畅,有不稳定性,音乐语汇的运用也很简洁:
77 76 |55 55 |77 76 |55 55 |33 35 |22 22 |33 35 |22 22 |77 76 |55 55 |33 32 |11 11 |……
节奏整齐划一、音调轻快明朗,这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阿炳性格中的爽朗、乐观。同时,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在这个黑暗世界上,他仿佛有一种理想在追求,而且是那样热烈,把上一乐段那种忧虑烦闷的情绪一扫而光。这个乐段描述了作者内心中两种矛盾的思想斗争不断加剧:光明,还是黑暗?忍耐,还是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