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原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原文注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30 10:56:3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原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原文注释(1)

鼓瑟希,铿尔 ,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简析:本文记述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等四人申述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写孔子向弟子问志。文章一开始,非常简洁地介绍了具体人物和特定的场景。子路等人陪伴老师闲坐,在亲切和谐气氛中,师生开始了谈话。孔子以谦和的态度,针对弟子们平时常说"不吾知也"的思想活动,向他们问志。孔子一向主张"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曾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平时总说"别人不了解我"的话是不满的,但他并不是听到后就板着面孔训人,而是在适当时机对这一怨叹表示了很含蓄的批评,然后耐心诱导,要他们各言其志,充满着对学生的挚爱和期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原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原文注释(2)

第二段,写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皙分别述志以及孔子的态度。紧承上文,子路等四人一一谈论自己的志向。通过各言其志,文章表现出孔门弟子想积极参与政治的进取精神。他们虽然各有其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最终目的仍是一致的,都没有出乎孔子平日所教导的"礼治"范围。子路要使民"有勇"且"知方"(礼法);冉求的话说得谦虚,表示只能做到"足民",还不能使民知礼懂乐,可见他把"礼乐"看成是更高一层的事情;公西华说得更谦逊,表示愿做大典礼仪式中的"小相",也是尚礼的表现;曾皙愿以乐教人,培养人才,虽与前三位直接从政不同,但跟实现的目标不仅完全一致,而且比他们站得更高,与孔子期望的"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相符,所以孔子立即予以称赞。总之,弟子们的志愿,都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第三段,写孔子评志,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处。文章以曾皙问"何哂由也"引出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评论。孔子在回答里说明笑子路的缘由只是"其言不让"。不是认为他不能治理国家,而是认为他说话自负,缺少谦虚。接着拿冉有和公西华二人与子路作了对比。对冉有,以两句反问肯定他的志向,和子路是相同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他不象子路那样骄傲自大。对公西华做了更充分肯定,不仅肯定了他谦虚态度,而且肯定了他能做大司仪的才能。孔子这段话比较含蓄,但是态度是明朗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原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原文注释(3)

总之,弟子们的志向老师都很满意,只是对子路的态度进行了批评。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优点是结构完整。开始写子路诸人侍坐,交代了人物和场合。接着写孔子的提问,引出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的各言其志。然后又写曾皙的质疑,引出了孔子说明笑子路的原因,并作了这次谈话的总评。四子侍坐,孔子的发言成为全篇的组织线索,由启发言志开端,到总结评议结尾,连串了零散的发言,组织绵密,结构完整,给人一种深刻印象。其次,重点突出,文中记四个学生的发言,并非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把记叙的重点放在曾皙身上。对曾皙,不仅写了他在这次谈话中的表现,还记了他事后和孔子的另一番谈话。作者这样安排,当然是为了突出曾皙,以显示他的过人之处。再次,记言记行,抓住特征。孔子的态度和蔼,循循善诱;子路的爽直;冉有、公西华的矜持谦虚;曾皙的从容洒脱,每个人性格都很鲜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原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原文注释(4)

注释:

〔1〕选自《论语·先进》。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名点,字皙,是孔子弟子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他们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伴孔子闲坐。

〔2〕《论语》: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文学语言的总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集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学说的一部重要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子"系敬称,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他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要求维护礼制,即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是,他主张借周礼而行仁政,其中也有积极因素。现存《论语》二十篇,每篇分若干章。二十篇的标题都取自每篇第一章中的二字或三字,便于称述,也便于学习时记

忆。全书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及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从文学角度看,它还不是成篇的散文,仅仅是语录,所以它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其特点是简洁明快,含蓄有致,有些形象地概括了哲理,形成格言式的警句。

〔3〕毋:同"无"。以:同"已",止。连同上句大意是: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些,就受拘束而不说。

〔4〕居:平时。则:常常。

〔5〕或:有人。知:了解。句意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6]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7〕乘:兵车。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8〕摄:夹的意思(俞樾说)。一说,摄:作"迫近"解。

〔9〕加:加上。师旅:古代军队编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这里指战争。

[10〕因:仍,继续。饥馑:这里泛指荒年。

〔11〕为:治理。之:指所治理的国家。

〔12〕比及:等到。

〔13〕方:义,指明辨是非的道理。

〔14〕哂(shen):微笑。

〔15〕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义同。

〔16〕可使足民:"使"字后面省略了兼语"之",指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足民:使民富足。

〔17〕如:至于。

〔18〕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

〔19〕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0〕端:古代礼服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和"章甫"在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1〕小相:相,指诸侯祭祀或会盟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司仪的官。相又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即指最低的"士"的一级。这里是公西华自谦的说法。

〔22〕鼓:用如动词,弹。希:同"稀",稀疏,指琴声放慢了。

〔23〕铿尔:相当于"铿然",象声词,放琴声。一说,鼓瑟的最后余音。

〔24〕舍:同"捨",放下。作:起。

〔25〕撰:同"谍",述说。一说,撰:音义同"铨",善于说话。

〔26〕伤:妨害。

〔27〕莫:同"暮"。暮春:农历三月。

〔28〕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就算成人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原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原文注释(5)

〔29〕童子:未冠的少年。

〔30〕沂(yi):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31〕风:用如动词,吹风,乘凉。乎:于。舞零(yu):鲁国祭天求雨的场所,在曲阜县东南。

〔32〕与(yu):赞同。

〔33〕后:留在后面。

〔34〕让:谦让。

〔35〕唯:句首语气词。邦:国。与:同"欤",表疑问语气。句意是: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下文"唯赤则非邦也与"句意同。

〔36〕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非……而何"文言文常见句式,意为"不是……又是什么呢?"

〔37〕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 。意思是给诸侯做小相(小司仪)。之:指代诸侯。小:指小相。下句"为之大"结构同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