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生产的D-口粮,板砖一样的巧克力
如美军军需官所期待的,这种巧克力真的很“难吃”,你需要30分钟才能啃完一块,味道嘛……看它被美国大兵称作“希特勒的秘密武器”就可以想象了。
总之引起了前线士兵的诸多不满,美军军需部门只好要求好时,恢复糖果级巧克力的品质。新巧克力叫做“热带口粮”,除了口感和味道大幅提升,还专门针对太平洋战场的气候改进了耐热,送到前线后果然大受欢迎。
大约与好时研发美军D-口粮的同时,其作为竞争对手银河公司,受到西班牙内战中出现的糖果的启发,开始着手研发另一种耐热的糖衣巧克力。不像D-口粮这种军需品,银河公司的福雷斯特·马尔斯希望他的新产品能够“军民两用”,商人嘛,赚钱不嫌多。
这时的MM广告还没有那两个巧克力豆小人
最终,银河公司决定与巨头好时合作,以获得当时抢手的军需物资:糖和可可豆。福雷斯特·马尔斯与布鲁斯·莫里——威廉·莫里的儿子合作——建立了合资公司。新产品以二人的姓氏首字母命名,经典的M&M巧克力豆就此诞生。
不像好时的巧克力棒单独成为D-口粮,M&M的巧克力豆被加入到C-口粮中,独立的包装与不错的口味,让M&M成为了美国大兵最爱的零食之一,甚至是前线的一般等价物(如同香烟)。显然,福雷斯特·马尔斯的“军民融合”战略大获成功。
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的美国大兵们继续购买M&M的巧克力产品,这令M&M在1954年反超好时,成为了美国头号巧克力品牌。
整个二战期间,共有高达3亿个各种巧克力送到美国大兵手中。这些巧克力和午餐肉、可乐等物资一道,传遍了欧亚非,并在战后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最喜爱的美国货,甚至改变了当地文化。嗯,接下来就要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可乐了。对,是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不是百事!)作为美国文化象征之一,可口可乐现在几乎走遍了当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客气的说,是二战让美国和美国文化走向了繁盛,其中就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可口可乐。
事实上,可口可乐与战争的渊源不止于此。1865年南北战争,一名北军士兵因为遭受刀伤不得不用吗啡治疗。皮肉伤治愈后,却遗留了吗啡上瘾。为解决这个恶习,他苦苦寻求替代品,研制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潘伯顿法式古柯酒”。这个人就是药剂师约翰·潘伯顿(John Pemberton)。
约翰·潘伯顿与可口可乐
由于能减轻头痛和疲劳,还能提神、镇静,这种酒精饮料得到了和潘伯顿一样身患吗啡上瘾的老兵的喜爱,常常供不应求。
直到1886年,由于佐治亚洲当地立法控制酒精饮料,潘伯顿不得不剔除了其中的酒精,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测试出了新配方,又因为误打误撞把苏打水加了进去,带来了清爽的口感,这便是最早的“可口可乐”——名字恰好自于古柯叶(coca)和可拉果(kola)。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已经在美国家喻户晓,在周边的加拿大、古巴和德国也是久负盛名。但直到二战爆发前,美国本土之外只有5个可口可乐工厂。战争让公司第二任董事长伍德拉夫(Robert Woodruff)看到了机会。他向军方和国会大肆宣扬可口可乐是美国大兵们在家乡味道,如果能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喝到可口可乐,将极大的提升部队士气。
可口可乐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