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五城诗句,有关十八楼的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3:51:50

*曾登《奥略楼》

作者:申中善

伟大领袖*在1927年春天填了一首词《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众所周知,这首词自1957年公开发表后立即为国人所传诵。*晚年在手书该词的墨宝中写道:“调寄菩萨蛮,登黄鹤楼。”词题比以前多了一个“登”字。很清楚,无论是从词题所示还是从诗句化意,*认定:他当年在武昌江岸看到的登临抒怀的是三楚名楼——黄鹤楼。截止目前全国所有出版的*诗词版本中,都异口同声地认为*曾登黄鹤楼。黄鹤楼因其雄居于武昌城内蛇山西端的黄鹤矶上而命名,而黄鹤矶则因传说中的仙人驾黄鹤在此遨游而得名。黄鹤楼原址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前临滚滚长江,后依巍巍蛇山,峙城入云结构精巧,翬飞棟宇檐牙髙啄,气势雄伟景色壮丽有“天下绝景”之美谓。千百年来帝王将相迁客*人慕名而来。登楼远眺、百般胜景、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凭栏怀古、王图霸业、英雄横槊历历在目。他们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词歌赋,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崔颢、李白、苏轼、岳飞、陆游、刘鹗等著名诗人都有不朽诗词留世。这是国内任何一座名楼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一点也足以证明黄鹤楼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楼。

据载,黄鹤楼创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初的功能是军事瞭望哨,距今已有1798年的历史了,其间屡毁屡建不绝于世。最近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八月(公元1884年)的火灾中。清末小说家吴趼人(1866-1910)晚年有首七律《眺黄鹤楼故址》:仙人黄鹤好楼台,几辈登临眼界开。一水便违凭吊愿,半生曾许卧游来。苍茫烟雨迷陈跡,多少山河共劫灰。名胜不留天地老,只今回首有余哀。重建落成的黄鹤楼中有一副楹联写道:万古河山胜跡长留叹百年时运维艰三楚名楼曾付火;千秋邦国中兴齐颂看一代风流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拨乱反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曾绝世百年的黄鹤楼在胡耀邦等同志关怀下于1981年7月正式破土重建,1984年底落成。新址在蛇山西端高观山西坡,距江岸约一千米,而地面标高却比江面高三十余米,所以依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观。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在武昌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黄鹤楼。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任何一次重建的黄鹤楼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其结构、造型、外观较之前楼更胜一筹。始建的黄鹤楼是什么造型,由于年代久远不知晓,从现存的文史资料中得知,黄鹤楼曾经有过多种造型,楼层二、三、四、五都有过。新落成的黄鹤楼是以清同治楼为雏形重新设计的,既不失黄鹤楼的传统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黄鹤楼更加雄伟壮丽。新黄鹤楼为五层(加上夹层为十层),高51米外形类正方,每边长35米四望如一。楼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一色的琉璃瓦富丽堂皇,五层的飞檐斗拱潇洒大方。它坐东朝西依然为攒尖顶,四面各起一座歇山骑楼,呈五顶并立状。楼的宝顶为葫芦形,高4米,尖端装有直径80厘米的红色球形航空障碍灯。登斯楼也头上兰天身边白云脚下江河尽在一览之中。

既然从1884年到1984年黄鹤楼根本不存在,那么生于1893年,辞世于1976年的*肯定未曾目睹过,更谈不上登临了。人们不仅要问,*主席大革命时期在武昌江岸汉阳门内登的是什么楼呢?我认为登的是《奥略楼》。

清末之际,正是国家危亡之秋。黄鹤楼被焚后,虽无楼可登,但这里依旧是瞭望的好地方。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护理湖广总督端方在黄鹤楼故址上建成一座平顶水泥结构的两层“洋楼”,当首为四层塔楼,上置大自鸣钟,额悬纯阳楼大匾。此楼虽建在黄鹤楼原址上却是西洋打扮,连黄鹤楼的影子都没有,世人为之侧目。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升任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后,其僚属捐款在纯阳楼东北隅建成奥略楼。《奥略楼》仍是三层,纯木结构朱甍碧瓦斗拱飞檐,门前还照黄鹤楼的样子悬着“南维高拱”的匾额,左右挂着张之洞题写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掃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另外“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等黄鹤楼名联也高悬在此。《奥略楼》的楼形恍如旧时黄鹤楼,人们因而常指之为黄鹤楼,虽说规模和气势都不能与当年的黄鹤楼相比。鹳雀楼毁后,蒲州人把蒲州城临河的西城门楼给外地游客指为鹳雀楼,于是有人干脆将张之洞题写的奥略楼大匾摘下以假当真。游人至此,则完全将奥略楼误为黄鹤楼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曾提出过重建黄鹤楼一事。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决定在武汉兴建第一座长江大桥,大桥的南岸桥头恰好选址在黄鹤楼故址上,于是纯阳楼、奥略楼等建筑一并在1955年被拆除了。至此,黄鹤楼、纯阳楼、奥略楼都成为历史。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帮助兴建的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钢桁架桥,桥高60米,长1555.5米,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大桥的雄姿代替了名楼。游人漫步在大桥上,即可观赏长江,又能眺望武汉三镇,在尽情地领略大桥的风采中流连忘返。

明明黄鹤楼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我们的*还强调自己“登”上过它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小小的失误呢?我分析原因有四个:

*自小熟读唐诗、宋词,而历代著名诗人咏黄鹤楼的最多,因此上在*的心中只知武昌江边有座黄鹤楼,并不知清末还有纯阳楼、奥略楼,而黄鹤楼是什么样的虽不知晓,但肯定是中式木结构的。

黄鹤楼于1884年火烧后,由于当时的交通、通讯、宣传工具的短缺和落后,所以青年时代的*并不知此事。*青年时代路过武昌以及后来在武昌从事革命活动,由于革命当头顾不上问讯黄鹤楼是真是假,一直将奥略楼当成黄鹤楼。

*的这首词在1957年元月《诗刊》上发表时,纯阳楼、奥略楼都已变为尘埃,国内广大的读者、学者以及主席本人都认为黄鹤楼在修武汉长江大桥时被拆除了。

并不排除国内有些学者发现*登黄鹤楼一事有误,但鉴于1957年以后的政治气候,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去指出*这一小小的“不确切”呢?有的学者发现了,但为尊者讳,以“艺术的需要”给以掩饰。很明显,登奥略楼和登黄鹤楼不是一回事。这正如见过演员古月并不等于就是见过*一样。在*的诗词中,词题都是据实而写。这一错误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读者发现,实在是中国文坛的一件憾事。

*也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对于他的诗词,生前在小范围内曾征求他人意见,他不仅自己动手改过一些诗句,还曾接受过别人的意见而修改过自己的诗句,并戏称这些人为“一字师”、“半字师”。我敢断言,若*生前得知自己1927年在武昌登的不是黄鹤楼而是奥略楼时,一定会对该诗词作一番大的修改。正象任何伟人、名人都有失察之处一样,*的这一失察算不得什么,它无损于*诗词的光辉。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原则,澄清*诗词中曾经迷漫着的一丝尘埃,这是维护*的真实举动。这对于故人、今人、后人都是十分有益的。这一事实如果今天还不敢指出并予以纠正的话,那实在有些遗误子孙和违背*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了。

由于本人手头文史资料有限以及水平不高,论证难免有不够详尽之处,最后的意见也不见得正确。现斗胆提出与大家商榷,希望能引起重视形成共识。

十二楼五城诗句,有关十八楼的诗句(1)

注:1996年元月第一稿,2004年第二稿,2021年元月11日再修改。剽窃必究。

申中善简历

申中善,于1945.5.25生于永济县韩阳镇王店村。男、汉族、中共党员、水利工程师。1959.11月因修三门峡水庫全村移民到开张镇。1970.7"毕业"于北京农机学院。先在山西化机厂劳动工作九年,后调入运城市尊村引黄局从事灌溉管理工作至退休。业余时间喜欢阅读唐诗宋词,热衷于唐诗中个别句子中的字词的辨伪求真。本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写有学术文章三十余篇。闲时也写一些古风体短诗。现居住在运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