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他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天宝元年(742),当李白四十二岁的时候,得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已到,兴冲冲地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
但入宫之后的生活呢,我们可以从他的《清平调三首》诗中窥见一斑。
《清平调三首》(其一)这样写: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首句运用奇特的想象,极言贵妃容颜的美好:看见云彩就想起你飘飘的衣裳,看见牡丹花就想起你姣好面容;或者这样理解:看见你的衣裳就想起云彩,看见你的面容就想起牡丹花。但无论哪种理解,都把眼前的贵妃和美丽的牡丹花放在一起,相互映衬,突出其美丽无比。
次句写花,实际还是写人:美丽的牡丹花在柔柔的春风里、在浓浓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这“春风”既是大自然的春风,也指沐浴在贵妃身上的皇帝的春风雨露,一语双关,人花一体,不仅赞美了贵妃,而且赞美了玄宗皇帝。
三、四句的想象飞到了天上,飞到了西王母的住所——“玉山”和“瑶池”,把对贵妃的赞美推到更高的层次:美丽的牡丹花,美如牡丹的贵妃,超凡脱俗的花容月貌,不是在玉山、瑶台这样的仙境,怎么能看得到呢?
玉山,瑶台,鲜花、月色,把杨贵妃衬托得宛如仙女下凡,把玄宗的皇宫描绘得如人间仙境。难怪当时的宫廷乐师李龟年吟唱之后,贵妃献酒,“笑领歌词,意甚厚”,皇上也“调玉笛以倚曲”,“ 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其实,此情此景,此诗此人,才是唐玄宗召李白入宫的真意之所在也。
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如果他安于如此现状,那么,他就成了皇家的李白,而非天下之李白。如果他安于皇宫的唱和献媚,就不会有后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呼,也不会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叹息了。
解析者简介
解析者:书生
教师,现居姑苏。热爱写作、朗诵、唱歌和国学研究。
愿用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明净温暖的声音为你的生活锦上添花。
声 明站长:阿明
公众号:阿明驿站
文稿统筹:海
技术顾问:miss grey
编辑:雪花飘 、小仙
本文系阿明驿站原创首发
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用于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