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康震会提到李白,是因为关于黄鹤楼其实一直有一个这样的趣闻:黄鹤楼一直被称为“赛诗楼”,无数文人墨客都在此地写下了经典。其中最出名的是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后来李白来到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后,觉得写得太牛了,硬是无法再下笔了。他便跑到金陵的凤凰台,写了一首类似的作品。这个趣闻被记录在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
这个趣闻说明了一个问题,有那么多“封神”级的作品在前,要想在黄鹤楼再写出经典来,确实是太难了。大家可以翻看唐代以后,几乎很少再有人敢去挑战了。而伟人这首小令摆脱了文人咏楼的特点,不管是遣词还是意象的选择上,都可圈可点。
很多人通过这首词的字面来判断,都无法想象此时34岁的伟人其实处于人生的逆境中。此词写于1927年,各方军阀势力依然存在,我军面临着各种压力。当时伟人途经武汉,登上了黄鹤楼。而此时的黄鹤楼也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么巍峨,黄鹤楼早就在多年的烽火里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身处逆境、黄鹤楼也谈不上巍峨,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伟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豪迈之作,这就是他与古代文人不一样的地方。
在上阕中,词人更像是一个布局高手,将铁路、龟山和蛇山都与长江串联起来,这么多如此大的意象都被他一起写进了一幅烟雨朦胧的画卷中。看起来这些意象都是单独的,但它们都被圈在了茫茫九派中。两个数量词,外加茫茫、沉沉、苍苍3个叠字,让上阕整体是宏伟壮彩。
在这上阕里,笔者认为用得最牛的是这个“锁”字。前面的浩瀚江水,一线南北都是大气的,此处突然出现一个“锁”字,一张一弛间,充满了感染力。
词的下阕中则是豪情中带着深沉。楼虽在,但黄鹤却不知去向,这是怀古。如果再继续这样写下去,则不过是一则怀古词而已,伟人十分高明地转了笔锋。他用“把酒酹滔滔”作结尾,浪花打破了江面的平静也将沉思中的词人带回了现实,一句“心潮逐浪高”抒写了他心中的万千豪情。
纵观这首词,与以往我们看到的《菩萨蛮》都不一样,布局的高明、充满感染力的意境,都让它成为了一首难得的经典。这首词大家觉得写得如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