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重点字词注释菩萨蛮:词牌名。这一词牌名源自唐代,原是教坊曲名。据传,此调起源于今缅甸境内的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过汉族乐工的改制而成为流行的曲子。尽管名称中有“菩萨”二字,但实际上与佛教并无直接关联。另一种说法来自唐苏鹗的《杜阳杂编》,提到在唐宣宗时期的大中年间,女蛮国入贡时,表演者身着华丽服饰,被称为“菩萨蛮队”,从而启发了《菩萨蛮》曲的创作。然而,这一说法并不被普遍接受。据《教坊记》记载,开元年间就已经存在《菩萨蛮》这一曲名。该词牌的格式为上下两片,每片四句。《词谱》将李白的《菩萨蛮》词作为正体,并有《子夜歌》、《重叠金》等别名。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市区西侧的长江岸边,即现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的西侧。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曾经历过多次毁坏与重建。在1955年修建长江大桥期间,原有的建筑物被拆除,直到1985年6月,黄鹤楼在扩建后重新对公众开放。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早见于《南齐书·州郡志》,其中记载了一个名叫子安的仙人骑着黄鹄(即鹤)经过黄鹄矶的故事。《太平寰宇记》则提到了名叫费文袆或费祎的仙人,他常常骑着黄鹤来到黄鹤楼休息,因而楼得其名。黄鹤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题诗抒怀,其中唐代诗人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流传千古。*在这首词中,借用黄鹤楼这一主题,表达了与古代文人截然不同的革命家的感慨和情怀。
九派:指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一线:指当时的长江大桥的规划建设(实际上大桥于1957年建成),这里喻指革命的前途和希望。
烟雨:形容细雨蒙蒙的景象。
莽苍苍:形容景色迷茫的样子。
龟蛇:指龟山和蛇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如龟蛇锁江。
黄鹤:既指黄鹤楼,又暗喻过去的事物或时代。
知何去:意指黄鹤楼昔日的繁华不再,不知去向何处。
把酒:手持酒杯。
酹滔滔:将酒洒入滔滔江水中,表示祭奠或抒怀。
心潮:心中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动。
逐句解读茫茫九派流中国:这里的“九派”并非确指九条河流,而是泛指长江流域众多的支流,形象表现了长江水系的广阔与繁复,寓意中国大地的辽阔与民族的多元性。
沉沉一线穿南北:这一句中的“一线”指的是长江,它贯穿南北,连接华夏大地,显示出地域之广大与统一之意。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龟山、蛇山分别位于长江两岸,两山夹江而立,仿佛锁住长江咽喉,此处“烟雨莽苍苍”描绘出长江之上雾气弥漫、雨色苍茫的景象,借自然景观烘托历史沧桑与时局动荡。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借用古代关于黄鹤楼的传说,询问黄鹤已飞何处,只留下名胜古迹供后人游览,暗示社会变革时期英雄人物的消失与新时代的到来。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酒祭江,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展望;“心潮逐浪高”则是作者心情激荡,立志要投身革命洪流,决心超越眼前的艰难险阻,表现出一种高昂的革命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整体分析全词通过对长江景色的描绘,寓言式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以雄浑壮丽的长江为背景,展现了一种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和矢志改革的坚强决心。在迷茫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以诗寄志,呼唤革命力量的崛起,表达出对旧世界的深深忧虑和对未来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
写作背景介绍《菩萨蛮·黄鹤楼》是作者于1927年春季创作的一部词作。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紧密关联着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期间的斗争和挑战。
1926年7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1927年1月,武汉建立了革命政府,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租界,上海工人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发展起来。作者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此有乐观的论述,整个革命形势是较有利的。在这一年的春季,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胜利,但国民党内部的右派势力,特别是蒋介石的反共倾向日益明显。这种政治局势的紧张和不稳定,为作者创作这首词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背景。
此前,中共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主张“要缓和反蒋”,反而压制工农运动,拒不接受作者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这样,带来严重危机,革命事业受到重创。
作者此时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附近就是黄鹤楼旧址。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登上了武昌的蛇山,来到了黄鹤楼前。黄鹤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迹,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作者站在黄鹤楼上,面对着茫茫的长江和龟蛇二山的壮阔景象,心中充满了对革命未来的思考和感慨。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决心。
综上所述,《菩萨蛮·黄鹤楼》的写作背景是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深刻认识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承诺。这首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那个时代中国革命者共同心声的体现。
作者生平介绍*(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词作品,尤其是那些诞生于革命烽火岁月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充分体现了*的人生哲学、革命理想和浪漫主义情怀。他的讲话稿收在《*选集》(共5卷)中,他的诗词收在《*诗词集》中,他撰写的新闻稿收在《*新闻工作文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