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词大意: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
萱草花光彩耀眼,在南风的吹拂下默默地吐露着芳华,有忘忧之意。诗人用萱草花暗喻浓浓的母爱,虽说忘忧,但对游子的牵挂却终其一生。这首诗表达了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意。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大意:母亲爱子之心情意无限,欣喜我赶在年前及时归家。御寒之衣母亲针针线线缝得细密,我家书里的墨迹还很新鲜。母亲见我面庞清瘦连声感叹,惊呼儿名问苦问饥寒。我顿时感到愧为人子踌躇难回答,在母亲面前不敢谈在外颠簸之苦。
乾隆十一年(1746),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切之情,遂写下了《岁暮到家》一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作为母亲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虽然语句直白,却富含意蕴。“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两句,用“密”“新”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两句,把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怜”“问”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把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写诗人的心态: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
国风·邶风·凯风
【周】无名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词大意: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弱,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共四章。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温暖的南风吹拂“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把幼子抚养成人。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后两章写子女自愧不能报答母恩。每章首二句为反兴。浚邑之下的寒泉能滋润大地,美丽的黄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即是说我们七子连“寒泉”“黄鸟”也不如,致使母亲辛劳,还不能安慰母亲的心,深感愧疚。
诗歌用比兴手法,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起兴,兴中有比,在重章叠句的复沓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
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送兄
【唐】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诗词大意: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令人叹息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不能排成一行飞向远方。
这是年仅七岁的妹妹送别哥哥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兄妹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诗中没有正面写兄妹送别时的伤感,而是通过侧面的环境描写来烘托离别之情。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最令人感叹的是,大雁都能成群地飞向南方,而我们兄妹为什么不能同去远方呢?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呼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诚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