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是马和驴杂交而来的,公驴与母马生下的叫马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骡。而公马与母驴生下的叫驴骡。
骡子结合了马和驴的一些优点,既有驴的负重和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活和奔跑能力,且寿命比马和驴都要长。
在以前,骡子被当做主要的畜力使用,其役用价值要高于马和驴。
骡子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骡子存在,但不是当役畜使用的,而是王公贵族们的观赏物。
足以可见那时的骡子数量非常少,两宋时期也是如此,直到明代,骡子才被当做役畜而大规模繁殖。
从文献记载来看,骡子可能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由北方的游牧民族利用马驴杂交而来,并陆续输入中原。
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将驴父马母所生的后代称为驘(luó),将马父驴母所生的后代称为骡。
马骡和驴骡长相很相似,马骡的力气要更大,驴骡则更善于奔跑。驴骡耳朵长、尾巴短,马骡则耳朵短、尾巴稍长。
在七八十年代,农村经常可以看到骡子,大多都是马骡。马骡的体型比驴大而比马小,长的像马,但叫声又像驴。
在陕西关中一带,驴骡也有体型比较大的,这是由关中驴的体格决定的。与驴骡相比,马骡则更容易繁殖。
公驴骡和公马骡性腺比较发达,但由于精细胞不能形成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因而没有繁殖能力。
所以这两种公骡通常都会被摘除精巢,以便于管理和使用方便。
在一般情况下,母骡也被认为没有生殖能力。因为其染色体是63个,这种不成对使生殖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很难生殖。
母骡是有子宫的,理论上也是可以怀胚胎的,但困难之处就是如何使母骡*。尽管母骡受胎非常困难,但也是有的。
关于母骡生育后代的报道也不少,我国文献中将公马与母骡所生的称为駏(jù),将公驴与母骡所生的称为驉(xū)。
国外母骡生育最早记载,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波斯帝国时期。在18世纪,巴伦西亚和阿尔吉尔也有相关的记载。
到了20世纪,法国的一匹母骡先后与公马和公驴生下3匹駏和2匹驉。
母骡所生的駏与马的长相几乎没有区别,且有生育能力。而驉的长相则更像骡子,且没有生育能力。
美国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一匹母骡生下的公駏,与两匹母马生下了与马长相相似的后公母两种后代,且均有生殖能力。
由此可见,公骡确实没有生育能力,而母骡是有生育能力的,但受孕非常难。
马的染色体数量是64条,驴的染色体数量是62条,二者的受精卵染色体数量为63条,也就是骡子的染色体。
骡子的每条染色体都没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这样就会造成染色体配对的随机性,总共可产生近43万个配子。
在这些配子中,只有完全来自于马或驴的染色体,才能形成受精卵。
从概率论来看,母骡成功受孕的几率非常小,但可能性是存在的。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骡子这个杂交种有所了解了,母马和母驴都可以生骡子,公骡是没有生育能力的,而母骡是有的,但受孕几率很小。
真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很早就知道骡子是马和驴跨种杂交的后代,力气大而且耐力好,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但没有生育能力。然后,疑问来了:骡子分公母吗?母马和母驴生的骡子名字一样吗?为什么骡子不能生育?
农村有学问的人的回答是:公驴和母马交配所产后代称为马骡;母驴和公马交配所产后代称为驴骡。
至于为什么不能生育,就要用现代生物科学来回答了。
由于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即染色体复制后先随机分为两个细胞,然后再进行有丝分裂分开成为两个细胞,所以,雄性与雌性各自贡献了体染色体数量的一半。由于马有32对(64条)染色体,驴有31对(62条)染色体,马和驴的后代就只有32条(马染色体32对) 31条(驴染色体31对),是63条染色体。这是没办法进行减数分裂的,因此也就没办法生育后代。
但是,疑问还是存在的。骡子的公母如何确定?和马骡、驴骡没关系?因此,有人认为,母骡子有可能有生育能力,但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概率,公骡子则没有机会。“霍尔登氏法则”(Haldane’s rule):如果某杂交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那么其中缺失或者不育的性别一定是异配性别(比如XY).或许是基因突变?
一般情况下,回答:骡子分公母,但没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