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
高冷术语,复杂模型,晦涩公式,枯燥理论……说到科学知识,很多人脑子里会本能地想到这些。但科学知识就只能是“深奥连着深奥,枯燥接着枯燥”?
至少在古生物学者卢静看来,并非如此。今年6月,她和小伙伴把吃黄焖鸡剩下的鸡骨头拼接还原,发在了抖音上,迅速成爆款,点赞逾百万。此后她边吃边“抖”知识上了瘾,把鱼、鸡、鸭、甲鱼等各种食材中吃剩的骨骼拼接还原,顺便科普些古生物小知识,结果每条短视频点赞量轻松破万。“让冷门知识‘酷’了起来”,是很多人对她创作的评价。
“物理大神”、大学老师陈征,同样给出了否定答案。作为科普达人的他,经常左手科普右手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朝霞为什么是彩色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舟’会‘自横’,而不是‘自顺’、‘自斜’或者‘自转’?”……他曾发抖音演示“几百万电子伏特轰出来”利希滕贝格图形“束流树”的景象,还为此配上打油诗,结果视频播放量逾3600万次。
在抖音上,像卢静、陈征这样的科普大咖还有很多。跟许多网红一样,他们很善于“带货”,只不过,带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知识干货。这些干货没有让人“不明觉厉”,只有通俗好玩还“涨姿势”。到头来,他们和短视频平台协力下了一盘“知识普惠”的大棋。
知识普惠: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助推器”
25年前,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勾画出了“知识成为核心要素”的“知识社会”图景。而今,知识付费社群、知识问答社区的兴起,还有满大街“这个世界正在加倍惩罚不学习的人”之类的标语,似乎宣告了知识社会的悄然来临。
凡有风口处,必有“御风者”。在知识经济风口上,很多文化商人做起了借贩卖知识焦虑获利的“生意经”:推订阅专栏、搞付费音频、办OBS网校、卖讲座课程等。这些的确丰富了知识供给形态,但“付费”本就相当于网筛机制,会筛掉那些“长尾用户”,限制知识触达半径。
相形之下,人们更需要的,是知识不限量、低成本的供应,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这份需求又可归结为四个字:知识普惠。
知识普惠中的“普惠”二字,包含了两层意思:普及,意即覆盖的广度;惠及,是指获取的便捷度和知识本身的裨益性。“普及 惠及”的双重诉求,也对知识供给提出了要求:知识“内容池”要不断增容,还要面向大众开放,公众从池中“取水解渴”也该简单易得。而那些致力于推动专业知识“出圈”的科普,就是知识普惠的范本。
知识普惠有着多重价值。对受众而言,知识普惠能降低知识获取门槛,引导民众扩展认知领域,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我素养。
对知识供应者而言,知识普惠能让专业知识走出科研所、实验室,让知识创作者受到热捧,继而借由流量变现等途径将知识价值转换成商业价值,获得市场回报。
对社会而言,知识普惠能加速“全民学习”时代的到来,也带动整个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涵养出更强劲的文化活力与创新潜力。
知识价值的拓殖,关键就在知识的充分流动。在管理学中,知识流动过程和处理机制被概括为“知识流”,其内容是个四元组(KL、KT、KFx、KV),分别是知识层次、知识类型、知识流量、知识流速。而知识普惠,就是通过让多层次多类型的海量知识快速流动,来充分激活知识的效用,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也正因知识普惠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创新潜力发掘的撬动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将科普跟科技创新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将二者视作创新发展的双翼。在网上,科普平台矩阵业已成型,很多专业人士与内容平台也承担起了科普职责。多主体协作下的科普合力,切实提升了民众科学素养。
短视频是实现知识普惠的绝佳载体
知识普惠连着可期的社会愿景,但要实现知识普惠不容易:从知识供给端的丰富、供应链的夯实,到受众群的拓展、流量池的扩大;从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善、传播路径的优化,到接收壁垒的消除、理解门槛的降低,都需要系统性的“安排”。
而短视频的兴起,就为知识普惠提供了绝佳载体。短视频的很多特点,跟知识普惠需要的“标准配置”耦合度极高,这般耦合最终也体现在了对知识红利开掘的加持上。
从用户基础看,短视频已成当下时兴的内容承载形式。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活跃用户已达到8.21亿。庞大的用户基数,为科普内容广泛覆盖提供了支撑。
就呈现形式看,跟图文形式比,短视频的内容呈现更为直观、鲜活和动态化,理解门槛也更低;跟长视频比,短视频又更加轻量化,不会造成知识过载。“一分钟读懂……”的体式,能避免传统知识传播的“言必大架构”窠臼,减轻认知负荷;生活场景化的特点,寓教于乐的表达,也比刻板的专业论证有趣。
就知识生产主体看,大众传媒时代,知识供应和输出者多限于手握麦克风的精英;社交媒体时代,随着生产门槛下移,知识产出量剧增,但内容生产仍呈现中心化特点。
到了短视频时代,去中心化的生产传播逻辑、“UGC PGC”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块化的内容制作,会激励很多有技能有积淀的素人也参与到知识生产中来。而知识共享网络也能在网民共同参与、创造和汲取中成形。
在抖音上,知识创作者既有马未都这样的文化名人,有陈征这样的专家,也有好奇心驱动的“自来科(科普者)”,科普方向则涵括了文理工艺农等各领域。他们都是推动知识普惠的“布道人”。
从分发逻辑上讲,“知识找人”也让知识得以通过趣缘网络实现价值传达。就算是冷门知识,也可能吸引特定领域的“发烧友”,实现“冷”知识“热”传播。而强互动、易参与的特征,也能拉近网民跟专业知识的距离。
让更多的知识被生产跟传播,让知识触达和惠泽更多的人,短视频为知识普惠带来的机遇是看得见的。
短视频平台应成知识“流经之地”
知识普惠,需要借力知识达人,也需要平台助力。揆诸现实,不少平台也意识到了这点,并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拿日活超过3.2亿的国民级产品抖音来说,在扶持科普内容、打造视频版百科全书上,已是大动作迭出。无论是联合全国42家科技馆在全国科普日启动“我的科学之yeah”全民科学挑战线上活动,抑或是推出“知识一分钟”“抖音公开课”计划,都是抖音在助推知识普惠向度上的努力。今年3月发起“DOU知计划”,则是更集中的发力。
今年9月,抖音还对知识创作者推出全方位服务方案,包括为其开放合集功能首批使用权限,方便用户进行体系化学习;优先将其纳入“创作者成长计划”,全方位赋能;推出平台首份《抖音知识创作者手册》,发起“WOW科普短视频教育计划”。这有助于推进轻松的学习场景与体系化的知识框架融合,丰富知识流通结构。
时至如今,抖音已成国内最大的知识普惠平台。12月18日召开的DOU知创作者计划发布会亮出的《2019年度抖音知识创作者图鉴》显示,截至12月2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创作者数量已超7.4万名,他们累计创作了1985万条优质知识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9万亿,平均每条触达人次近10万。
知识普惠,要靠“合唱”而非“独奏”。而在抖音的带动下,很多互联网内容平台也更重视知识内容建设,注重价值取向的提升。如快手就推出了“快知计划”,通过流量扶持、品牌共创等利好鼓励知识生产者探索知识传播新方式;爱奇艺也于12月18日启动“爱知计划”,投入71亿流量补贴扶持百科短视频创作者。
通过资源倾斜,推动知识传播,也拉动平台知识生态的自生长……这些内容平台正架起一道道线上知识流通“骨干网”。
这来得正当其时:中国社会正需要“以科普增智识,以知识促创新”。而短视频“抖”出的知识普惠新红利,对接了这重需求,也势必会带动民众科学素养与知识层次的整体性跃升。(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