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贵中正,允执厥中。
如何把易之精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需要实践和感悟。
本文分享一条实践《易经》国学的心法:心平气和者,易取天下。一个人,心平气和,自然会越来越顺。
1、阴阳平衡,则心平气和。如果把《易经》的阴阳两极,想象成一个跷跷板,一端是阳,另一端是阴,二者相生相克,互相转化。
理解了阴阳的关系,你自然能理解《庄子》所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圣人是阳,大盗是阴,二者是共生的两极关系,想要大盗止,那么对应的,圣人也要休止。
凡事走极端,都不好。
乐极生悲,如中医说的,大喜大悲,都伤身。
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状态。而恰到好处,就是阴阳平衡的中正状态。
一个人,如果把内在的能量,调整到阴阳平衡,那么,他的外在表现出来,就是心平气和。
如果说一个人忧虑过重,常常失眠,那是阴盛阳衰;而脾气火爆,心情烦躁,那是阳盛阴衰;如果二者都有,那是阴阳失调,久之则病。
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状态:
如果阴的能量过度,那就减少思虑,行动起来,激发阳的能量;如果阳的能量过度,那就静下来,静以养阴。
能量平衡,则心态平衡。
一个人,心平气和,做什么事,都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自然会越来越顺。
2、进可攻,退可守,不离其中。需要注意一点,阴阳的平衡,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并不是说,每天上班都很忙碌,下班有一堆家务要做,没有时间去清静。我的实践感悟是:
绝对的静和动,都是不存在的,人的一生,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比如说:
我扫地、切菜、做饭、洗衣服,这些都是动。
在动的过程中,我收敛自己的思绪,保持在当下的状态,无思无虑,这是一种定静。
身体动,头脑静,则心静。
反之,我在读书写作时,身体是静的。以前,我会准备一袋面包和一瓶水,早上9点书城开门,就进去找一个位置读书,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出来。这一整天的时间,除了上洗手间,站起来换书阅读,我的身体基本不动,可意识潜入书籍的海洋里,已经穿越上下几千年,神游宇宙无方。
这是静中有动。
当你放下主观想法,顺其自然。你会发现,静和动,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你去控制,它自己会运行。这就是规律的力量。
静到了极点,自然会徐徐而动;动到了极点,又会慢慢静下来。
你只需要观察,顺着自然节奏而行,即可。
当你进入这种状态时,会得到一种自由,进可攻,退可守,无论做什么事,你都心中有数,别人很难拿捏和控制你。
困难压不住你,成功圈不住你,荣辱不惊,得失随意。
3、心平气和者,易取天下。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而现在,人常常感到受困,皆因头脑被封印。
人的头脑,就像水龙头的阀门,平时都是锁住的,所以,人和宇宙能量断绝,无法发挥其潜能。
而打开潜能,就需要打开头脑的阀门,也就是我们的认知盲区。
打开认知盲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心平气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如老子《道德经》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你保持在这种心境,量变慢慢发生质变,你的认知,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蜕变,跳出原来的固有认知,和宇宙的无限能量,自然连接起来。是故,心平气和者,易取天下。
以上为《易说瑾言》第4篇,共120篇,系作者的收山之作。读完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点赞、转发、评论。
作者主页专栏,有解读《易经》、《道德经》、《庄子》的国学文章,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