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不避亲对应下句,举贤不避亲的利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3 15:38:58

这两天,学术圈有点“炸”。

继《冰川冻土》因刊发“师娘美论文”倍受争议之后,1月15日,又一刊发主编10岁儿子文章的核心期刊被纠了出来。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而文章发表时,其儿子只有10岁。

前有“导师崇高、师娘优美”,后有“上阵父子兵”,接二连三的学术圈“神文”不禁让人们惊叹,核心期刊的门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低了?

面对质疑,王松奇的回应倒是理直气壮——“我们的刊物有这个栏目,这是我们的办刊风格。我没啥解释的,谁写的好,就发谁的。”

好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有些人,总是对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有着“独到”的见解,经不起任何推敲。

一者,10岁王青石的文章到底如何?搜索知网一读便知。“小草绿了,迎春花开了,春天来了!”……王松奇口中的“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恐怕言过其实。否则,如此“才子”的文章,为什么只在父亲主编的期刊上发表呢?

二者,《银行家》的办刊风格是什么样的?公开信息显示,《银行家》宣称“以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为己任,密切关注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进程”,志在成为“聚焦业内发展的镜头,了解国外动态的窗口,反映中国国情的阵地,总结政策得失的平台,记录精彩人生的档案”。核心期刊发小学生散文,难不成《文化休闲》栏目就是为了记录父子二人的“精彩人生”?

无需赘言,核心期刊并不是谁的“自留地”!

众所周知,核心期刊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意味着要在某一领域从事大量、深入的研究,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很多博士、学者都有过为了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而“秃如其来”的经历和感慨。那么,既然是专业性期刊,就应该多刊登学术性、实操性的文章,就应该给予真正做研究的人更多机会。

这是核心期刊该有的样子,也是做学术的人该有的样子。父亲对儿子的欣赏、宠爱甚至溺爱,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拿重要的核心期刊“捧儿子”,不能不说是对学术的践踏和侮辱。

当然,种种诟病和质疑的背后,其实都在指向一个更严肃的问题——以权谋私。

无论何时,学术界都应该是社会的一方公平净土。这不仅关系到人们对学术界的信任,更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公平和未来。而这种类似“父子专栏”式的做法,不仅导致了学术资源的不公,践踏了学术规范,更败坏了学术风气。更重要的,在核心期刊上大量刊发“关系作品”,无疑挤压了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的空间。退一万步讲,即便有期刊有副刊园地,刊文标准也应该是“举贤”而非“唯亲”。

当学术被蒙上了权力的色彩,后果无疑都是可怕的。从“不知知网为何物”到“谀师论文”,再到之前“核心期刊编辑巨额受贿被捕”,那些凭借所谓的地位和权力获取学术光环的人,那些乱作为、以权谋私的人,最终都被舆论狠狠吊打,更有人为此付出了法律的代价。

惩治核心期刊发表的以权谋私行为,需要不仅需要有关部门强有力的监管,需要学者自身加强学术自律,也需要不断拓宽民众监督渠道,让核心期刊文章的审核、发表在阳光下运行。可以说,核心期刊在一周之内两次引发全民热议是丑闻也是信号——保证学术公平和学术规范,是每个人的追求和呐喊。

还是那句话,核心期刊不能沦为“私家菜园式”的“欺”刊。否则,当寒窗苦读的学霸PK不过一个“拼爹”的孩子,这将是学术界乃至全社会怎样的悲哀!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刘丹)

编辑:渠洋 岳铼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