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3 17:58:52

敏而好学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1)

敏而好学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2)

撰文 | 李山 责编 | 黄悠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谥号

孔子是鲁国人,可是他的弟子有卫国、陈国、齐国甚至楚国人,可谓四面八方都有。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他的学生从各国来向他学习。在诸多弟子之中,子贡是卫国人,所以他对卫国的事情总是比较关切。

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孔文子,“文子”这两个字是他的谥号。古代有年号、庙号,当然也有外号。谥号就是古人去世之后给他的一个评价,谥号的作用主要是评价这个人一生的作为。根据现代学者的考据,谥号起源于商代,流行于西周,然后一直延续到了近代。过去关于谥号有很多争执,比如在金文之中看到穆王,“穆”字就是他的谥号。很多学者认为金文中称他为穆王的时候他还活着,因为有“穆王”赏赐的记录。所以有一段时间也提出了生号的说法,大学者王国维和后来的郭沫若都认为活着就可以有谥号。但根据现在的研究,以及随着出土的青铜文物数量的增加,发现这个说法不成立。当铭文中出现穆王两字时,一般都是在穆王身后了,也就是说这个器物是在穆王去世之后才做的。

谥号,简单地说就是对一个人死后进行盖棺定论,古人对它的态度很慎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例子,楚王去世之后,后人拟了一个谥号,结果楚王两眼瞪着死不瞑目。大家才发现坏了,这个谥号他不接受。于是改了谥号,他的眼睛才闭起来。当然,现在的学者认为人死后有一段时间因为生理原因眼睛会睁着,但古人就会认为是谥号不对导致死不瞑目。

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谥号之中也有褒贬。孔文子的谥号是一种褒扬,但是清代光绪皇帝的谥号德宗就暗含着讽刺意味,因为将他比作唐德宗,而唐德宗是被人从京城赶跑的,光绪皇帝也是被八国联军从京城赶到了西安。

在周代的谥法之中,“文”作为谥号有几个含义:一种说法是经天纬地谓之“文”,就像周文王一样。另一种说法是勤学好问谓之“文”。很多学者认为孔文子的“文”就是好学,并不是经天纬地,毕竟他无法和周文王相比。将这样一个字给孔文子,是很高的评价。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字是孔子给他的谥号,因为孔文子和孔子是朋友,他死后卫国的国君就请孔子帮忙起个谥号,正是因为这个,子贡才向孔子问原因。

敏而好学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3)

孔文子的好学精神

《左传》详细记载了孔子和孔文子的事: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国人以币召之,乃归。

“胡簋之事”就是簠簋之事,古代祭祀所用的簋是圆形盛米的容器,簠也是类似用途的东西。现在出土的文物中簋比较多,簠的起源比较晚。当孔文子来访的时候,孔子说:我作为一个儒者,对祭祀摆放贡品的事是明白的,但是对拿刀动枪甲兵之事并不懂。而且当他听说这件事后,立刻就告诉学生驾车离开,因为这个国家待不得。他还说鸟儿选择树木,哪有树木选择鸟儿的呢?言外之意是我来到卫国是从事政治活动,不能因为这件事蹚浑水。孔文子听了孔子的话之后急忙来阻止他离开,并且表示我请你去打仗不是我的本意,我本意是想问问打仗的事,不是要让你来帮我完成私心。孔子听他这么说,就准备留下来。但此时鲁国也派人带着礼物来请孔子,于是孔子就回鲁国了。

敏而好学下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