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厚和天高地阔的意思,为什么天高地阔的意思是大地辽阔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00:23:07

不厚

天高地厚和天高地阔的意思,为什么天高地阔的意思是大地辽阔(13)

单薄

对,厚。有一个词,叫厚地高天。或者:天高地厚、天高地阔,以及词汇:博厚、沉厚、雄厚、浓厚、深厚、宽厚、敦厚、厚重等等,都是说一个厚字。如果反用这个词,我们会说:这个人真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天高地厚会怎么样呢?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可能会胡作非为。最后得到的一定是被法律审判。

由此可见,知道天高地厚有多么的重要!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周易》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句话,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书法家写:厚德载物。我们的老师也时常告诉大家要:自强不息。就出自《周易》中的这句话。

天有多高?天之高,高不可及。宇宙飞船,也只是离开了地球那么一点点。我们知道,天就在我们头顶上,每天日月运行不止。那么作为一个君子呢,就应该像天上日月运行那样运转不歇,“苟日新,又日新”,奋斗不止,自强不息。

地有多厚?地之厚,博大无边。以人之力,不能探其深。因为地之博大,所以能承载万物在它上面生长,春夏秋冬,一岁一枯荣,养育万物,生生不息。一个君子,如果能像地一样广博深厚,那么你的胸中不就能承载任何的万事万物了吗?

所以,《中庸》第二十六章说:

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大家看,“厚”字,是不是与我们前面讲过的“远、高”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了呢?“悠也、久也”。其实就是远。

博厚、悠远、高明,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吗?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精神和毅力,孔子的博厚、悠远、高明,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中庸》又说: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意思是:现在看到的天,它开始只有小小一点光明,等到它成为无边无际的天空,日月星辰悬系在上面,世间万物都被他覆盖着。现在看到的地,它开始只有一小撮土那么大,等到它成为广博深厚的大地,负载华山也不觉沉重,汇聚河海而不泄漏,世间万物都被它自己载着。现在看到的山,它开始只有一小块石头那么大,等到它成为广阔高峻的山,草木花卉生长在上面,飞禽走兽居住在上面,金银宝藏从上面开发出来。现在看到的水,它开始只有一小勺那么多,等到它聚合成深广难测的大水,鼋、鼍、蛟、鳖生活在里面,各种物产资财繁殖在里面。《诗》说:“上天的道理,啊,深远无穷!”这说的大概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壮大光明啊,文王的德行多么纯洁啊!”这说的大概就是文王被尊谥为“文”,是由于他纯洁的德行常行不息。

《礼记》也有同样的说法。

《礼记》曰: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周易》坤卦:

(彖,tuàn 会意。字从彑(jì),从豕(shǐ)。“彑”指“猪头”。猪头有长吻部,其中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彑”与“豕”联合起来表示“半包边的猪嘴”。本义:包边、包括。引申义:总括。说明:《易经》的专用术语“彖辞”即指“总括之辞”、“小结”,即小结一卦之辞。)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

如何才能做到厚呢?《礼记》中说: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意思是:到了一个国家,他们的礼教就可以知道了。他们的人民做人温柔诚实淳朴,是《诗经》教化的结果。

所以,《诗经》被列为《五经》之首。那么,《诗经》有什么特点呢?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之:思无邪。

(“思无邪”出处:《诗经·鲁颂驹》篇:“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祛祛:强健的样子;徂:行、往;思:发语词无意义,思无邪:马行直前的意思。)

《论语·学而第一》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是说:慎重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先祖,这样,老百姓的道德自然就引归淳厚了。

先民古厚。对先祖的追念,而使民风朴实厚道。因为追远,人知道了自己祖先的来龙去脉,知道了自己的历史,知道了自己家族、民族、地域、国家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力量,一种巨大的民族力量,这种力量,是建立一个主权国家最坚实的基础,而能传之久远。这一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与其西方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方。即便是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宗教体系,也能把民族团结在一起。而在西方,许多国家是靠一种宗教信仰凝聚在一起的。这正因为如此,有时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派别的不同而产生纠纷乃至于战争。

所以,知道我们民族的今天,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和历史,会更加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自己的家族、自己的民族,包括自己的一生、自己的未来。由此,你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沉厚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你有无穷无尽的动力,使你走得很远,很远。如果以这种沉厚的力量反观你今天的学习,要完成一个学业、得到一份学历,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从事一份热爱的工作和事业,而有所作为,不是一件非常轻松而简单的事了吗?

所以,研读经典、研读古人、学习国学,不仅仅是获得一种知识、培养一种修养,更重要的是它给你一种力量,一种厚重、久远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对我们民族和我们的文化产生一种巨大的自信心。这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它包含着一种大的智慧。而智慧,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讲完高、大、远,我们再讲一个关键字:

我们还是从提问开始。

请问大家:这间教室,哪个地方是中心呢?

大家一般都会不假思索地,用手指向教室的中间。

(“中道”、“忠恕”。)

天高地厚和天高地阔的意思,为什么天高地阔的意思是大地辽阔(14)

教室的中心在哪里?不是空间上教室的中间,而是每一个学生是中心。

对,教室的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教室的中心。

但这是在教室里没有人的时候。可是,当大家进了教室,我再问大家:

教室的中心在哪里?你会怎么说,大家?

当大家走进这间教室,坐下来的时候,中心就改变了。

变到哪里去了呢?其实,这时候的中心,变到了每一个人的座位上,你们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心。你坐到了你该做的位置。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关键字——中。

中,中正,不是正中心的意思,而是一事物合理的存在。用物理上的一个词来说,应该是——重心。重心,不一定是中心。

但是,当老师进来讲课的时候,又不一样了。老师站在讲台上,大家所有的目光全部集中到老师这里,这时,你的老师就是这个教室的中心。因为他要给大家传授知识,要“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劝学》中的句子,想必大家都学过。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都忘记了自己,集中精力听老师的讲解,跟着老师思路,驰骋在知识的海洋,自由翱翔,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就像孔子就说了:“学而实习之,不亦乐乎!”我每天学习知识,并把它用在每天的生活中,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我们今天,不是也和孔子一样快乐吗?

是的,我们大家和孔子一样快乐地学习着,快乐地生活着。

当一间房间里有了人的时候,所谓的中心,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房子的空间位置,而是人的存在。人,是这间房子的主人。如果今天这间教室里没有人,包括这座学校,在老师和学生们进驻之前,它其实和任何空房子一样,只不过是一间一间隔开了的空间。

就像我们走在北京的大街山,看到那么多高楼大厦,几乎都一个模样,功能也差不多,在里面做什么工作都可以,没有任何的个性。为什么?因为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只在意它的功能和用途,而很少考虑它的人文意义。所以看上起都差不多。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美的眼光审视它——这就叫审美。建筑,本来也属于美术,但现在很多的建筑不美了。

我们接着往下讲。

一个空间,一间房子,只要有了人的存在,有了大家坐在这里,这间教室才具有了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赋予了它一个字——人。我们在这里学文化,用两个字表示就是——“人文”。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这所学校,就是传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场所,一所教书育人的学校,它就和其它的建筑、其它的房子,乃至其他的学校有着不一样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所以,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说:“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等等。

意思是:人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人、爱护人,互爱、互敬。你爱护尊重别人,别人同样也会爱护和尊重你,不管是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这样,人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

我们接着讲中字。

朱子——也就是朱熹,在注解《中庸》的时候说,中庸的意思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前半句是对的——恪守中正之道,后半句——不偏不倚,我们认为值得商榷。上下两半句话放在一起是对的,但历史上总有人把它拆开来说,这就不对了。

刚才我们举例子的时候说,在这间教室,当老师进来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老师是中心,这个时候“不偏不倚”的意思是老师站在教室中间,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讲台上,集中精力用心听讲,老师呢,也专心致志地讲课,学生呢,认真听讲做好学生的本分,老师用心讲课做好老师的本分。这种状态、这种情景、这种状况,就是“不偏不倚”,就是“中”,就是“正”,而不是平均的意思,也不是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的意思。

我们说,老师和学生,孩子和家长,都是平等的。这个平等,是指人格的平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但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要一样。老师掌握的知识比你多、理解的比你深刻,自然就当老师,这就是“中”。家长的人生和社会阅历丰富,告诉你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做法,也是“中”。在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上,比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学生几乎都很喜欢玩电子游戏,结果耽误了做作业,这时家长和老师就要批评你了,而你呢,听了可能觉得不好受。为什么不好受呢?因为他们不让你玩。为什么他们不让你玩呢?因为你没有好好做作业。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结果出现了不同的判断和结论。哪一个对呢?其实,之所以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你和家长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你呢,只是图一时的快乐,忘记了自己的学业;而家长呢,他看到的不是你一时的快乐,也不仅仅是看到你今天没有完成作业,而是他看到的是你的明天、你的未来,乃至于你的一生。在家长眼里,你的未来、你的一生,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那么,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一个将来有所作为的孩子,如果你天天玩游戏的话,怎么可能成为有出息呢?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我们开头讲的一个字。大家回想一下,是一个什么字?

(答:远——!)

对了,远。因为家长和老师看得比你远,他们用你的一生来看你,所以才不让你沉浸在游戏里出不来。而你呢,抱着游戏这个柱子,在那里自得其乐。结果怎么样?等一考试的时候,就像刚才我们开头说的风吹柱子那样,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你从柱子上掉下来了,摔了个嘴啃泥。是不是?因为家长和老师站在高山上,站在山脉上,而你呢?只知道爬在一根柱子上,根基不稳,所以容易掉下来。一旦掉下来,再上去,就难了。

所以,孔子在《论语》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识是说: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祸患。你从柱子上掉下来,就是因为你只顾眼前,没有想到你的学业对你一生意味着什么。而你的家长,你的老师却替你想到了。他们比你看得远,看得高。对不?

我们再回来“中”字上来。

我们要学会一个“中”字。中,就是做你该做的事,学你该学的知识。道理就这么简单。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向孔子学习了2500多年,还要一代一代继续学下去。为什么呢?因为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容易被人忽略,也越不容易做到。

前面我们引用孔子的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今天懂得了“中”这个字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每天时时刻刻反问自己:“今天我做到‘中’了吗?”

那我们现在就提一个问题:

今天你“中”吗?

那么这个“中”字,在今天是不是还有人在说呢?有。

在哪里?大家猜猜看。

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来自河南的?

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到今天为止还在用这个字——中。说:这件事中不中?回答:中!如果这件事做得不好、不妥当,如果问“中不中?”回答是——“不中!”

天高地厚和天高地阔的意思,为什么天高地阔的意思是大地辽阔(15)

天高地厚和天高地阔的意思,为什么天高地阔的意思是大地辽阔(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