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主力决定实施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前往陕北。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向西南挺进,打算渡过金沙江、大渡河,从川西北开辟一条前往陕甘边区的路线。
然而,蒋介石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在金沙江和大渡河附近部署重兵,意欲利用天险一举消灭红军。
对此,*忧虑重重,因为有前车之鉴呐!70多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一路向西挺进四川,结果就被清军勾结当地彝族土司岭承恩等,逼得石达开进退无路,最后全军覆没。
因此为了能够开辟一条稳妥的行军路线,*决定派一支先遣部队深入大凉山彝区探路,刘伯承被任命为先遣队司令员,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治委员,肖华为群众工作队队长。
先遣队临行前,*特意强调:
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长久以来,聚居在大凉山的彝民,由于受到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的压迫,在军事上征剿,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民对汉人政府充满猜忌和敌视,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山。
刘伯承等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彝民快速了解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一个为全民族服务的党,让他们放下戒备,放红军通行。
大凉山地区是彝民主要聚居区
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聂荣臻等进入大凉山彝区后,很快就被从山林中涌出的成百上千的彝民包围了,只见他们手舞大刀和棍棒,阻止先遣队前进,先遣队的武器和随身工具也被抢了。
面对极不信任的局面,先遣队红军停止前进,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决不打枪。
刘伯承事先找的当地通司(翻译),向彝人喊话、做宣传解释,但毫无效果,这时几个骑骡马的人突然走了过来,通司一看是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忙说红军首领要和他谈话。
小叶丹答应了。在随后的谈话中,刘伯承等向小叶丹阐述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所有人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张,在谈话中,小叶丹也发现红军军纪严明,不像以往前来的国军那样。
起初,小叶丹仍半信半疑,刘伯承又抓住彝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提出愿意和小叶丹结拜,小叶丹欣然同意,于是两人在彝海子边*鸡吃血酒,结拜为了兄弟。
刘伯承端起瓷盅血酒,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
小叶丹也如此做了宣誓,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刘伯承还当众将自己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小叶丹,还送了一面“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旗帜”,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
结盟后,红军先遣部队在小叶丹的向导下,顺利通过彝海子向北前进。此后,红军的后续部队,也是沿着这条友谊之路顺利通过了彝区,前往了陕北。
红军走后,小叶丹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的红军果基支队,接下来5年里坚持与国民党军展开游击战,小叶丹于1941年在突围中不幸牺牲。
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壮举,可以说就是“攻心为上”策略的最好体现。刘伯承临行前,*的嘱托,也和诸葛亮「隆中对」中向刘备说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可见,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一定要七擒七纵,让对方服你,而是攻心为上,让对方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你,才是良策。
小叶丹牺牲后,刘伯承送给小叶丹的旗帜,被小叶丹夫人珍藏,后献给了人民政府
伟人义释女匪,“女孟获”主动请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进行了为期3年多的剿匪斗争,其中贵州有一个叫程莲珍的布依族女匪首,让解放军颇为头疼。
程莲珍是贵州长顺县朝摆村人,她长得风姿绰约,窈窕漂亮,被称为“宜林山国第一美人”,擅使双枪,胆略过人,常骑马驰骋于贵州的崇山峻岭中。
程莲珍年轻时嫁给了当地一个大地主,大地主死后,家族人想从程莲珍手里抢夺良田,程莲珍带领家丁,持双枪击退了抢匪,从此声名远扬。
后来,为了保住财产,程莲珍又和原国军的一个营长罗绍铨勾结,并嫁给了罗绍铨的弟弟罗绍凡,此后多有为非作歹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