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兰:被扼*的鲜活生命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都有选择生活的自由。张玉兰,这个善良美丽的乡村女子,一心想要嫁个家庭富裕点的夫婿,一心要靠婚姻来改变自身的环境和贫穷的现状,这也是那个年代没有走出村庄的女子面临的改变自身现状最好的、也是最没有办法的选择。
对未来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对富裕的渴望,让张玉兰没有拒绝她和李有财的婚姻,尽管李有财是那样地不靠谱,喜欢玩乐喜欢赌,但是他有一个条件不错的、甚至是农村中普遍认为是富裕的家庭,有一个有本事的母亲赵大姐,有一家能挣钱的小卖部。仅此一点,对于贫穷的杜岭村人来说就够了,所以张玉兰嫁给李有财,村里人都觉得她是高攀了,甚至都要高看她一眼,认为她命好,有福气,能被赵大姐在千挑万选中挑中,不简单。尤其是送日子在全村激起了波澜。
结婚后的张玉兰有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可是那还不到短短的一年。丈夫李有财故态复萌,被刘根草生拉硬拽拖走后,一赌就是好几天。婆婆赵大姐咬咬牙,只好和儿子分家。
生活逼迫着李有财干起了建筑,他也闯荡出杜岭村,在父亲的帮助下建筑房子慢慢有了起色。发了财的李有财戴上了蛤蟆镜,穿上了西装,买上了摩托车,在村里穿梭炫耀。乍富的李有财还置上一部半头砖式的大哥大。在城里住久了,说话也卷舌头了,故意把“歇着”说成“蝎子”,从此村里人就叫他“蝎子”,反映了李有财穷人乍富的心态,也折射出村里人对他的看法和真实评价。
张玉兰在医院生了女儿,李有财连家也没有回,一心想要抱孙子的婆婆耷拉着脸走了。没人关心没人照顾的张玉兰回到娘家坐月子,没有奶水,邻家的来运家的嫂子给孩子喂了一个月的奶水,让张玉兰感受到极大的温暖与震动。她把爱都倾注到女儿小爱身上。
去城里为娘拿药的玉兰顺便去丈夫李有财那里,撞见了一个浓妆艳抹的女人坐在李有财的腿上和他亲热。在九月十三婆婆赵大姐生日那天,李有财带着这个叫玲玲的女人来了,婆婆不但没有主持公道,还火上浇油,绝望的张玉兰回了娘家。凉透了心的她一心想要离婚,却遭到全村人的无端指责!舆论一边倒地倒向了李有财,尽管他吃喝嫖赌样样沾边,尽管所有的过错都在他的身上,可是全村人就是认定了女人不能离婚这个死理。“蝎子”李有财这个无赖男人就是不和她打离婚证!正是这一无赖举动和他违背良心欠下的饥荒,最后要了张玉兰的命。
回到娘家的张玉兰,终于过起了舒心日子。虽然家里地里所有的活她都能干,可是耕地时,土地板结得牲口都拉不动,急得她坐在地里哭,邻居李奇峰不顾流言蜚语帮她耕了地。地耕完了,绘声绘色的谣言也传遍了全村。张玉兰被谣言逼上梁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和李奇峰好上了。
李有财,这个游戏人生的人,最终被人生所游戏。他找了社会上的小混混打了李奇峰一顿,为了躲避警察,把建筑工地上一切业务和账务全部交给他信任的情妇玲玲,自己却躲在外面和新情妇小露鬼混。最后,玲玲带领工人建设的房子因为偷工减料而坍塌,砸死三个工人。警车开来了要抓他,李有财骑上摩托车慌忙逃窜,在路上因为慌不择路,撞到树上一命呜呼。此前玲玲早已携款出逃。
李有财欠工人不少工资。一大群工人们纷纷找张玉兰前来要钱,被杜岭村村民轰出去。找赵大姐要钱的,被“顶着神”的赵大姐威胁得也不敢去要了。家境贫寒的张逸杰就是李有财欠发工资人员中的一个。他因为无法开口要回自己的血汗钱,脑子魔怔了,人也迷瞪了。
菩萨心肠的张玉兰,痛恨自己已经去世却始终不肯离婚的丈夫李有财。她同情张逸杰的遭遇,拿出珍贵的千辛万苦扎扫帚积攒的500元,送到张逸杰家,此举真可谓是救了张逸杰一家。恰恰因为她这菩萨般的举动,因为她的无私大爱,到她家索要李有财债务的人们蜂拥而至,无法面对事态发展的张玉兰,在2000年农历小年前,吞食了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就在同一天,张玉兰的婆婆赵大姐也去世了。《我和你》中的赵大姐,是杜岭村逝去岁月的精神支撑和另一种代言。生死是人生的大事。在杜岭村,老人去世出殡是一件大事,赵大姐就是杜岭村出大殡时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因为王建源老人去世时候,出大殡问题被赵大姐顺利解决了,所以以后村里出殡,人们都愿意找赵大姐。不管是顶着神也好,是村里的司事客也罢,赵大姐凭一技之长和热心,成为村里的街面人,是一定程度上的权威和代表,象征着昔日岁月里的决定权和话语权。她的死亡,象征着一个愚昧时代的结束,贫瘠时光的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你》中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上凑”。上凑接受新生事物快,注重的是仪式感,他认为人就应该讲究,讲究礼仪,讲究穿戴,讲究等级,在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的同时,千方百计往城里人的行列里钻。他的蛤蟆镜、烫发头、领带、西服,都是他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印证,但这些都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办到的,这也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观。
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字水平和厚重的生活积累,整部小说结构紧凑,叙事性强,无论是环境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均细腻到位。故事跌宕起伏,深层次、多场景揭示了农村生活的诸多画面,读来震撼人心。语言运用了许多胶东方言,亲切感人,让人越咂摸越有味道,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农村的场景、心态、人文风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品小说。(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