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断琴原文全文,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13:26:28

作者 | 松荫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在人教版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中,都有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这篇文章,从单元主题来看,人教版是“艺术的魅力”,部编版是“艺术之美”;从内容来看,大同小异,只不过人教版的题目是《伯牙绝弦》,选自《列子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断琴原文全文,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1)


部编版的题目是《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 本味》: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从题目来看,我认为《伯牙绝弦》这个题目好,对读者有吸引力,而《伯牙鼓琴》就显得太一般了。这两个题目应该是编者加的。另外“钟”的写法,人教版写成简化字“钟”,部编版却写成繁体字“锺”,不知是何用意?在部编版教师用书《伯牙鼓琴》中有这样一句话:"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来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至于伯牙通过演奏“高山”“流水”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操和志向,这种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用书中却只字不提,只能让上课的教师来猜,于是有的老师让学生想象高山的巍峨,胸怀的博大;流水的浩荡、汹涌澎湃,还有道家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还有的老师根据文中“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展开想象,伯牙还会想到那些景物,仿照课文写句子,如:志在芳草,善哉乎鼓琴,萋萋乎若芳草;志在清风……徐徐乎若清风;志在明月,皎皎乎若玉盘……真可谓五花八门,也难免牵强附会,照这样说,伯牙每次想到的,都一定有其含义?那伯牙真可谓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了,那伯牙既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像水一样不争,又怎会做出破琴绝弦这种极端的做法?在人教版教师用书这一课的教材解读中是这样说的:“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理解我不敢苟同,伯牙未免太不谦虚了,甚至有点狂妄,如果是这样的伯牙,作为樵夫的钟子期如何高攀得起?下面谈谈我是怎样“猜”的。


联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和钟子期是偶然之间遇到的。伯牙是著名的琴师,有“琴仙”之称,既能弹琴,又能作曲,从最后在钟子期坟前所作之曲也可以知道。而钟子期只是一个樵夫,靠打柴为生,所以当钟子期说自己会听琴时,伯牙是不相信的,为了考一考钟子期,他弹奏了“高山”“流水”的旋律。那伯牙为什么会想到“高山流水”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般即兴考的题目,往往是就地取材,信手拈来的。我以为伯牙是这样想的: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天天与山打交道,我就弹表现山的乐曲,看看他能不能听出来。再加上伯牙选择乘船回晋国,目的也就是兜个圈子,游山玩水的,况且他们遇到之时,正好在汉阳江上,所以以山、水为题。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伯牙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难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说法,而伯牙本来就是一个寄情山水的艺术家。《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而“仁、智”又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境界,“三纲五常”也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一直沿续几千年,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关于《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愚以为应该是伯牙回到晋国之后,根据这段经历创作的。


综上所述,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所要表达的正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这也是一种“志”。

另外,文章最后伯牙破琴绝弦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主题,主要是表现二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我们为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而赞叹,但伯牙在悲痛欲绝的情况下,割断琴弦,摔烂瑶琴,这种做法太极端了,我们不能效仿。况且时至今日,当年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偌大一个地球,也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知音难觅的情况早已大大改观,伯牙的这种做法未免太悲观了。商朝的姜子牙,年逾七旬,比伯牙大两倍,也没有放弃,在渭水边上垂钓,终于等到了他的知音——西伯侯姬昌,留下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宋朝苏轼的《蝶恋花 春景》中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句,相比伯牙,苏轼就比他乐观多了。伯牙作为一个“琴仙”,从此不再弹琴,不但把伏羲氏所做之琴摔烂,而且不再弹琴,真是浪费资源,他的艺术生涯还那么漫长,就因为钟子期的去世,就白白葬送了,真是可惜!既然能遇到第一个钟子期,难免不会遇到第二个钟子期。作为一个音乐家,难道不知道音乐首先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需要。任何一个人,即使他没有学过音乐,不是一个歌手,在高兴的时候,他都会发出让自己愉悦的声音,即使别人听起来不好听,他都会觉得满足。就像宋代诗人雷震在《村晚》中写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吹出来不成曲调的声音,但他自己却陶醉在这种声音里。因此自己要成为自己的知音,要有自信,要是没有人赏识自己,难道就自暴自弃?还有的参考书在主题中加上“音乐的无穷魅力”,既然音乐有那么大的魅力,伯牙还要断琴绝弦,这不是矛盾吗?


以上为个人对这篇文章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不对之处,请予指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