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猎唐王维中文解释,观猎王维翻译和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5 19:14:00

观猎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观猎唐王维中文解释,观猎王维翻译和赏析(1)

一句一解: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

诗人入题先不写射猎之人,而是从帮助其捕猎的“角鹰”、“铁骢”写起。“角鹰”,据宋代陆佃《埤雅》记载:“鹰鹞顶有角毛微起,通谓之角鹰。”古人素来有用鹰鹞作为捕猎帮手的传统,类似猎犬的作用。唐诗的很多篇目中都有对猎鹰的描写,王维《观猎》诗中就写过“草枯鹰眼疾”。无论是王昌龄的这首《观猎》,还是王维的那首《观猎》,时间背景都在秋天。秋天虽然草木凋零,却也是收获的季节,野外有各种动物为了储存过冬的食物而忙碌。这个季节的猎物最是丰盛肥美,所以秋天是猎人们竞相出击的好时节。“铁骢”中的“骢”,指毛色青白相杂的马匹,“铁”则用以形容其劲健身姿。“鞚”,这里指带嚼子的马笼头;“抛鞚”,就是放松马的缰绳,纵马飞奔。诗人通过对这些射猎所需事物的描写,侧面表现射猎者的英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雄鹰和骏马,更衬托出秋猎少年的英武、雄健。

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横捎”,将猎物放在马后。“后”,《全唐诗》中注说一作“上”。与王维《观猎》中的将军和苏轼《江城子》中“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不同,王昌龄笔下的这位“少年”,还没有过太多的人生阅历。他“意气”风发,技艺高超,正如囊中之锥,等待着出头之日。秋猎的飒爽英姿和“战绩”,只是他初出茅庐的牛刀小试。

开元末年至天宝时期,唐王朝周边战事频繁,其中不少是玄宗君臣和贪功边将好大喜功的结果。正直的士人对此深表忧虑和不满。王昌龄自己就深入过西北边塞,对唐王朝的边防政策和边防形势都有深刻的了解。他在《塞下曲》中说“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对洋洋自得的游侠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那么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又饱含激情地对秋猎少年进行如此详尽细致的刻画呢?

综合王诗总体来看,这样的描写并不矛盾。在边塞诗篇中,他既歌颂了边塞绮丽迷人的奇特风光,也道出天气苦寒、将士难挨的苦楚;既歌颂历代名将和著名战役,也描写了还乡老兵的孤独、戍守征人的思念;既赞美边将勇猛破敌、誓卫国土的气魄,也批判了王朝扩张的穷兵黩武。总的来看,王昌龄的战争观是非战,是儒家的中和态度。他诗中那些歌颂战争的描写,是作为一种寄托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意象而出现的;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想表达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有识之士立志报效朝廷的愿望和决心,希冀明主慧眼识珠。本诗中的“少年”,可以说正是这千万有识之士中的一名代表。他年少技高,意气风发,展望未来,眼前出现的是无限美好和理想的图画。这位马上的少年并不同于“矜夸紫骝”的好战游侠;对这位少年的赞美和描写,与《塞下曲》对战争的否定和批判并不相悖。

观猎唐王维中文解释,观猎王维翻译和赏析(2)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