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怒不敢言的原文,暗示敢怒不敢言的诗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6 08:11:20

敢怒不敢言的原文,暗示敢怒不敢言的诗句(1)

敢怒不敢言的原文,暗示敢怒不敢言的诗句(2)

【题解】假痴不癫。假:伪造的,不真实的。痴:呆傻,愚笨。癫:因精神错乱而疯狂。指表面上装作痴呆、愚笨而内心却非常清醒。在军事上指为了麻痹对方或为了隐瞒自己的士兵,而伪装笨拙,但是行动起来却又极其诡秘。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宁肯装作无知而不采取行动,不可装作假聪明而轻易妄动。要保持沉静而不泄露任何心机。这是从屯卦彖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计名典故】本计计名是从民间俗语“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等转化而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回避某种矛盾,为了度过某种危难,或者为了对付某个势力强大的对手,在一定时期内,故意装作愚蠢、呆痴,行“韬晦”之计,以求保存自己,然后等待时机,战胜对手。传说中的箕子佯狂就是运用此计的一个典型。

殷商末年,纣王的叔父箕子,是著名贤臣,官至太师。商纣王暴虐无道,拒谏饰非,商纣的叔父比干,因劝谏商纣而 遭到剖心,微子因劝谏也遭到了放逐。因此箕子便不再冒死上谏,开始佯装痴傻。一次,纣王作长夜之饮,喝得酩酊大醉,连年月日也忘记了,问左右的人,大家因畏惧纣王凶残, 都跟着说不知道。于是,便派人去问箕 子,箕子想了一下,也说自己不知道。左右的人感到奇怪,便问箕子道:你明明知道,为什么也说不知道呢?箕子回答说:纣王是天子,他终日沉溺酒色,连年月日都搞不清了,这说明殷朝快要亡国了;一国的人因害怕纣王凶残无道都说不知道的事情,独独我说知道,那我的性命不是危在旦夕了吗? 所以,我也假装酒醉说搞不清啊,箕子依靠“假痴不癫”之计保全了自己。箕子深藏若虚,把自己所具有的东西,深深地隐藏起来,伪装得如同什么也没有一样。也就是静不露机,蓄而待发。之所以要把所具有的东西深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是因为暴露自己的真实情况一定会遭到失败。所谓“谋出于智,成于密,败于露”就是这个道理。深藏若虚可以表现为“治而形 以乱,饱而形以饥,众而形以寡,勇而形以怯,备而形以弛”。本来很有秩序却表现出混乱的样子,本来很饱暖却表现出饥寒的样子,本来人很多却表现出人数很少的样子,本来很勇猛却表现出很怯弱的样子,本来准备很充分却表现出毫无防备的样子,这些都是属于迷惑、麻痹敌人的方法。

【用计锦囊】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孙子兵法·九地》对此有专门论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这段话的大意是:能蒙骗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一无所知;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使人们无法识破其中的奥妙;改变驻地,迂回绕行,使人们无法推测真实意图。此计多在蓄而待发之际,面对难关之时使用。实施此计关键在于“假痴”。“假痴”有多种表现形式:一、假作不知。二、假作不为。三、假作不懂。四、假作不管。 五、假作不能。仅做到了“假痴”还不够,同时要做到“不癫”,即不走火入魔, 否则“假痴”就变成了真痴。所以说,“假痴”时一定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过火。

【两种含义】本计包含以下两个含义:

一、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在表面上反而好像很愚笨,其实是一种韬晦之计,也就是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 能,不使表现出来。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常常以装疯卖傻,装聋作哑来蒙混对方,这种假作不知,假作不为,假作不是的做法,会给人以一种与世无争,弱而无能的印象,这样就避免引起注意,不使人把自己当作直接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是用假装糊涂来绕过难点的最聪明的办法。

二、愚兵之计。装傻充呆之计,不仅可以用来对付敌人,也可以用来治理自己的军队。其主要方法是“愚士卒之 耳目,使之无知”。之所以要“愚士兵之耳目”,一是为了保守军事机密的需要。因为对于机密、绝密的军事情报是不可能“广而告知”的。二是为了稳定军心的需要。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如果让士兵们知道了真情,就会引起恐慌,从而影响战斗力,甚至使军队无法约束。

【防范对策】对付假痴不癫之计,应注意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善于相敌。所谓相敌,就是观察敌方的情况。相敌不但可以直接发现敌人“假痴”的蛛丝马迹,还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二、将计就计。此法主要用于已经发现了敌方正在对我们使用“假痴不癫”之计时,我们虽已识破其计,但是却暂时不揭破它。同时也来个假装糊涂,故意把其“假”当作真,让其相信我们已经上当,便放心大胆地继续演他的“假痴”之戏,却不知我们早已为他又布了圈套。

三、当面揭穿。当面揭穿对方的骗局,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证据,要一下子击中要害,不给其留狡辩和反击的机会。

四、攻其必救。如果敌方以强示弱,坚守不击,我们又希望尽快与之决战时,则可采取“攻其必救”的方法,迫使他不得不出来与我们交战。

【计谋范例】

萧规曹随

公元前193年,汉朝丞相萧何病重,惠帝亲自前往探视,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萧何说:“最了解臣下的还是皇上。”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道:“皇上已找到合适的人选,我死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秋季,七月初五,萧何去世。他生前购置田地房宅,都选址于穷乡僻壤;他主持家政,也从不起建高墙大屋。他曾说:“如果我的后代贤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无能,这些劣房差地也不会吸引权势大族来抢夺。”曹参刚听说萧何去世时,就对门下食客说:“快准备行装我要去作相国了。”没过多久,果然皇上派人前来召曹参入朝。当初,曹参地位卑下的时候,和萧何相交甚好;及至做了将相,两人有些隔阂。曹参做了相国后,所有的条令都不做变更,一体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他挑选各封国中为人质朴、谨慎不善言辞、敦厚的长者,把他们召来任命为丞相属下的掾史、长史等官。对那些言辞苛刻严峻、专门追逐名利之徒,都予以斥退。然 后曹参日夜只顾饮香醇老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员及宾客见他不理相国大事,来看望时都想劝说他,曹参都先劝他们喝酒;喝酒时想说话,曹参又劝他们再喝,直到喝醉了回去,始终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这样的情况成为常事。曹参遇到别人犯有小错误,也一味包庇掩饰,相国府中终日无事。曹参的儿子任中大夫之职,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认为“是不是因为我年纪小啊?”于是让转告他父亲。曹参得知后便在上朝时脱帽谢罪,说:“陛下自己体察圣明比高帝如何?”惠帝说:“朕哪里敢比高帝”曹参又问:“陛下再看我的才能与萧何比怎样?”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便说:“陛下说得太对了。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拱治国,我们臣下恭谨守职,大家认真遵守,不去违反旧时法令,不就够了吗?”惠帝说:“对。”看似痴愚糊涂的曹参,深谙朝廷旧史,以明明白白的治世之道,赢得了做事清净,百姓安逸的政绩。曹参做相国,出出进进三 年,百姓编了民谣来称赞他说:“萧何制法,整齐划一;曹参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净,百姓安逸。”

曹操假戏真做

曹操足智多谋,工于心计,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中善用计谋取胜的典型人物。他毕生用计甚多,如:“诈死计”、“隔岸观火”、“将计就计”、“反间计”等等,更屡次运用“假痴不癫”之计,假戏真做,以计取胜。建安二年,当时称霸兖州的曹操,以汉室丞相身份率军征讨袁术。由于袁军坚持,战争相持了很长时间。曹军粮食告急,军心涣散。曹操心生一计,在典仓吏(负责粮食供应的官)身上打主意,他把典仓吏叫来,说:“现在我军粮食紧缺,军中议论纷纷。我发现你身上有一样东西,可以消除这些不满情绪,不知道你愿意献出来吗?”典仓吏马上忠心地说:“只要是能替丞相解忧分愁,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于是曹操恶狠狠地说:“我要借你的项上人头来派用场”话音刚落,还没等典仓吏意会过来,曹操即挥刀将典仓吏的头砍了下来。随后令人到军营中四处散布:“典仓吏克扣军粮,证据确凿,丞相已把他*了。”兵士们听后都大骂典仓吏,同时赞扬丞相铁面无私。这样,军中的怨恨情绪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曹操疑心很大,自从把持汉室朝政以后,无时无刻不在提防别人暗算他,即使是亲信和贴身侍卫,曹操也都怀有戒心。曹操曾对侍卫们说:“在我睡觉的时候,你们不要随便走近我,如果有人靠近我,我就会在梦中跳起来*人,你们服侍我的人千万注意。”一天,曹操躺在床上假装熟睡,故意把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想要为他盖上被子,可是刚走到床前,曹操猛然跳起来把他*了,接着又躺下睡了。等到醒了的时候,曹操又故作惊讶地问道:“是谁把我的侍者*了?”从此以后,曹操睡觉的时候,再也没人敢走近他。

还有一次,曹操对别人说:“如果有人要谋害我,我会有预感,我的心会颤动。”于是,他对一个平时所亲信的侍者说:“你怀里藏 着一把刀,悄悄地走到我身边,我说心动,卫士们会把你绑赴刑场,那时候你什么话都别说,我保证你不会出什么问题,而且我还要好好报答你。”那个侍者信以为真,按他的话做了。结果,侍者一句话没说,就被*掉了。侍者至死都不知道,这是曹操用的计谋,而左右的人还以为侍者是真正想要谋害曹操的人,因为他临死连一句冤枉都没喊。

曹操屡次运用假痴不癫之计,都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刘备示弱自保

刘备素以仁厚见称,史书说他少言寡语,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其实这正是他聪慧的表现,也说明他性格的成熟和狡诈。正因如此,他曾多次在危难中随机应变,巧妙地躲过灾难,得逃性命。刘备早年便因勇武而小有名气。一次,因张纯反叛青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刘子平知道刘备勇武善战,就把刘备推荐给负责讨伐张纯的从事官。在与张纯兵将交锋时,刘备受了伤。他趁乱军冲突之际,佯装已死,混在死尸之中;后来被救出,才免于被乱军所*,捡了一条性命。刘备曾一度和曹操共事,曹操举荐他左将军之职。他是汉宗室中山靖王之后,见汉末国势衰微,皇权旁落,便立志寻机恢复汉室江山,但因时机不成熟,实力薄弱,无法和曹操等割据势力抗衡,只好先韬光养晦,在京城中装作毫无进取之志,安于现状的样子,整天或饮酒宴乐,或和关羽等人以种菜为乐,以免遭曹操等人疑忌,惹来*身之祸。这时,汉献帝的舅舅董承和刘备暗受献帝衣带诏,准备寻找机会诛除曹操。刚巧这个时候刘备被曹操邀请去饮宴。刘备虽然十分惊恐,可又不敢不赴宴。席间,曹操侃侃而谈;刘备因心怀鬼胎,则有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精神上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曹操边和刘备饮酒,边和刘备讨论当时天下英雄。刘备敷衍搪塞,列举了一系列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诸如袁绍、吕布、公孙瓒等,企图蒙混过去,快点脱身。可是曹操对刘备所举的人一个也不予首肯, 刘备不得已,便问曹操:“你认为如今谁是天下英雄?”曹操用手指了一下自己,又指了一下刘备,从容自如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两人。”刘备本因衣带诏事内心恐慌,现在又被曹操点破心事,吓得失手把筷子掉在地上。这时,正巧赶上外面响起雷声,刘备趁机说:“迅 雷烈风一定有变化,确实是这样啊。听到一声雷响就到了这种地步,真是见笑了。”刘备随机应变,用假痴不癫之计巧妙地把自己心事被揭穿后的失态掩饰过去。刘备也就从此知道曹操已经了解自己胸怀大志,不甘久为人下。他害怕以后再生变故,不久,便趁曹操还没有对他过分怀疑时,借机向曹操讨要了一支军队,离开了许昌。

司马懿诈病夺权

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拔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惟一潜在对手。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去司马家探听虚实。其实司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边境要地,一定要抓好战备。”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司马懿见李胜已去,随即便起身对两个儿子说:“李胜此去报告消息,曹爽必定会打消对我的顾虑,现在只等他出城游猎,我们即可动手!”不几天,曹爽果然请魏主曹芳去拜谒高平陵,祭祀先帝。大小官员都随驾出城,曹爽还带着三个弟弟及何晏等一班人领着*护驾。当天,司马懿见曹爽倾巢出城,心中大喜,立即与两个儿子率领一班人马,直捣宫禁,先占据了曹爽大营,即而又占据了曹曦的军营。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识。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就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过了几天,有人告发曹爽一伙谋反,司马懿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下了监狱处死。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了。

狄仁杰隐忍申冤

武则天在位期间,左台中丞来俊臣恃宠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大兴刑狱,专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七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诱他们认罪,还假惺惺地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诸位可要看清形势,如今太后在位,皇恩浩荡。你们若承认有罪,太后就会网开一面,饶过你们的死罪。如若顽固不化,可别怪本官的刑罚无情。”狄仁杰早就知道来俊臣心狠手辣,心想: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清白无辜的,是被来俊臣诬陷。来俊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现在自己是没有机会澄清罪名了。如果不先隐忍认罪,保住性命,肯定就会遭到来俊臣的毒害,那样可就永无伸冤昭雪之日了想到此,他便首先承认自己犯有谋反之罪。来俊臣一见,心里暗自发笑,想狄仁杰真是傻得实在,让他认罪他就认。于是对狄仁杰也就稍稍宽容了一些。其他六位大臣坚决不承认有罪,结果被来俊臣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来俊臣把那六名大臣押入了死牢。狄仁杰由于已承认谋反,所以未被打入死牢,并且狱卒们对他的看管也不甚严密。一天,狄仁杰瞅准机会,乘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下一片布帛。然后用力把手指咬破,蘸着血,在布帛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写好之后,悄悄地把它塞在棉衣里面,等狱卒来送饭时,他把棉衣交给那狱卒,说:“天气热了,烦劳你把我的棉衣转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替我去拆洗拆洗吧”狱卒不加怀疑,点头同意了。狄仁杰的家人拿到狱卒送来的棉衣,拆时发现了藏在里面的血书。家里人一看就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连忙让狄光远(狄仁杰之子)带上血书,进宫求见太后。见到武则天,狄光远把父亲的血书呈上,又详细叙述了得到血书的经过。武则天看罢,又传讯了来俊臣,才知狄仁杰是被诬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承认有罪的,于是便赦免了他。

韦皋诈降擒反贼

唐德宗时,朱兴兵叛乱,李楚琳等也起兵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这时,朱部将牛云光戍守陇州,他准备设伏兵活捉陇州的判官韦皋,响应朱兴兵。没想到消息泄露,他只得逃跑。在逃跑途中,他遇到了朱派出的使者苏玉。苏玉正带着朱招降韦皋的诏书,准备到陇州去。苏玉劝牛云光说:“韦皋不过是一介书生,很好对付。你我一同前去,如果韦皋接受诏书,他就是我们的人了,如果不接受,就派兵攻打,*他就像*头猪那么容易。”牛云光听后,欣然同意,便和苏玉率领军队又返回了陇州。他们来到陇州城下,韦皋从城上责问牛云光:“先前你不辞而别,今天又回来了,为什么呢?”牛云光说:“先前我不知您的心意,现在我们皇帝(朱)有诏书,要任命您做中丞,所以我才回来,愿与您和好如初。”韦皋听后,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接受“诏书”。他先让苏玉入城,验看无误之后,恭敬地收下诏书。然后他又对城外的牛云光说:“如果您没有异心,为使城中人解除疑虑,请先把兵器送入城内,再率众入城,如何?”牛云光认为韦皋是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心计,也不再多想,当即同意了韦皋的要求,把兵器全送进了城里,然后率众入城。第二天,韦皋为了表示他的诚意,在城中大摆宴席,款待苏玉、牛云光和他们的部下。韦皋事先埋伏好了军队,在酒席上极力劝酒。苏玉、牛云光以为不费吹灰之力招降了韦皋,得意洋洋,和手下喝得烂醉如泥。这时,韦皋的伏兵突然*出,苏玉和手下早失去了抵抗力,只得乖乖就擒。韦皋将叛军全部斩首,然后筑坛与城中将士盟誓,誓死效忠朝廷,讨伐叛贼。

赵匡胤以愚治巧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统一了中国北方,吓得盘踞在东南方的南唐俯首称臣,岁岁纳贡。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前来进贡。每年南唐进贡,宋朝都要派一人前去作押伴使。押伴使和进贡使二人一路上两宿同住,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比较才学,为各自的朝廷争光。这年南唐大臣徐铉亲做进贡使,可使宋朝君臣犯了难。那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子,不但知识渊博,而且言语犀利,口若悬河,北宋臣子们个个自料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最后,这难题报到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人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斤成风”的故事,凡是好手,都得有对手才行,若无对手,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自己的才智技能来。于是,他从自己的殿前侍卫中挑出十个目不识丁的兵士,并指着其中一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臣下不敢反驳,可谁也认为今年非败给徐铉,大丢国格不可。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人簇拥下来到南唐。徐铉见来人相貌粗俗,轻蔑一笑,但又一转念,人不可貌相,还是小心为好。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口舌,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口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徐铉以为自己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有时徐铉用话头引那侍卫讲说,那侍卫一点不知,只是点头支吾,又让徐铉摸不着头脑。日子一长,徐铉觉得淡然无味,也就不再开口了。来到宋都,大家见徐铉闭口不谈,以为是侍卫*了他的锐气,于是都佩服赵匡胤会用人。

康熙装痴除鳌拜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也就是康熙帝,即位时才十一岁。按照规矩,“皇帝年幼,由顾命大臣辅政”。于是,由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个顾命大臣辅助小皇帝执政。四个大臣中,鳌拜最为专权,他并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贪赃枉法,自行其事。众人都敢怒不敢言。康熙虽然年幼,但从小就才华出众,他觉得鳌拜处处与自己作对,是个心腹大患,必须想办法除掉他。他把一些满洲贵族的子弟召来宫中练习武艺,作为自己的亲信侍卫。鳌拜大权独揽,谨防有实力的大臣接近康熙,并不断派人观察康熙的一举一动,不让康熙羽翼丰满,要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这样自己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看见康熙和一些孩子在玩摔跤的游 戏,并不觉得对自己有何威胁,反而认为康熙胸无大志,只知道玩耍,便放松了警惕。一次鳌拜称病,好久不来朝拜皇帝,康熙便亲自来到鳌拜府中探听虚实。他径直来到鳌拜的卧室,发现鳌拜在席子底下藏有利刃,知道鳌拜心怀叵测。但他很沉得住气,不但不加责怪,反而安抚说:“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鳌拜听了,觉得康熙是个小糊涂虫,便完全放松了警惕,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康熙回宫后,就把那帮孩子找来,说:“大清朝已处于危急关头,你们听我的,还是听鳌拜的?”那些孩子早就不满鳌拜欺上压下的行为,个个义愤填膺地说道:“我们听从皇上的”一天,康熙召鳌拜进宫来,说有要事相商,鳌拜不知是计,便大摇大摆地来见皇帝。康熙便命那些孩子玩摔跤游戏给鳌拜看。孩子们玩着玩着,一个个跌打翻滚着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抢腿,那个按着手,一个抓住头,一个揽住腰,顿时将鳌拜掀翻在地。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力大无穷,他猛一挣扎,那些孩子便都被他绊翻在地。但这些孩子都忠于康熙,尽管敌不过鳌拜,仍死命纠缠住他不放。正在这紧急关头,康熙拿出藏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中,孩子们一拥而上,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宣告:鳌拜谋反,令监禁听审。

康熙巧妙地翦除了权臣鳌拜和他的党羽,自己亲政。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平息了三藩叛乱,收复了台湾,威震欧亚。康熙在位六十年,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郑板桥审青石

郑板桥是清朝画坛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文、字画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他不畏权势,同贫苦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也为人津津乐道。

这年,朝廷派郑板桥到山东范县去做知县。范县一带,恶霸豪绅与地痞无赖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一天,郑板桥乘着轿子赶往县衙,路过一个集市时过不去了。郑板桥忙下轿观看。原来是一伙人在拉扯一老汉,说是这老汉自己砸了粥摊,反而诬赖他们。郑板桥和气地问那老汉他们所说的是否是实情。老汉吓得直发抖,哆哆嗦嗦地把摊子被砸,自己挨打之事说了一遍,但当时很乱,究竟是哪些人*,他也说不上来。

郑板桥又问扯着老汉的那伙人,看没看见是谁所为。那伙人信口胡诌道:“小人们看得分明,这老头儿若不是有意的,便一定是他脚下的青石所为了,它绊倒老头儿,砸了粥摊”郑板桥心里暗自发笑:怕连累自己,却说是石头在作怪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心想这倒好了,你们说是石头所为,我就审审这石头。当即说:“你们既然都亲眼看见这石头作怪,那你们就来当当见证之人吧把那石头绑上公堂”围观之人听说新任知县要审石头,都觉得他傻得可笑,赶到县衙去看热闹。

郑板桥端坐公堂之上,手指青石喝问道:“大胆青石,为何无事生非?砸了卖粥老汉的摊子,又聚众惊扰本官?快快如实招来”堂下鸦雀无声。郑板桥又一拍惊堂木,喝道:“顽固青石,犯了罪还不肯招认给我打四十大板”衙役们不敢怠慢,一五、一十打将起来。两旁的那伙恶霸地痞见了,偷偷地发笑。被郑板桥看见了,问道:“你们这帮见证之人,不好好听本官审案,为何窃笑?”那伙人回道:“大人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只是,这石头无嘴,岂能说话?”郑板桥故作惊讶:“怎么?这石头不会说话?”“不会”“那它会走路吗?”郑板桥又问。“石头没腿,怎会走路?”那伙人笑着回答。

听完这话,郑板桥忽然一拍惊堂木,厉声道:“这青石,一不会说话,二不能走路,它又怎能砸了那老汉的粥摊分明是你等居心不良,想借机滋事,扰乱公堂赏他们每人四十大板,罚银十两轰出堂去”这伙恶霸地痞怎么也没想到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一个个挨打、缴银,狼狈而归。

敢怒不敢言的原文,暗示敢怒不敢言的诗句(3)

敢怒不敢言的原文,暗示敢怒不敢言的诗句(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