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寓意什么,既来之则安之本意指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8 13:46:09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六篇“季氏篇”,本篇提到当时鲁国的政治情势的问题,也提到了德行、学识等方面的论说。

既来之则安之寓意什么,既来之则安之本意指什么(1)

在上文品读了“”,是“ 卫灵公篇”的最后两章。

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论表达的方式。

孔子认为,在阐述一些事情的时候,把问题简单表述明白了就好,不需要过多的加饰。

对表达事物,过度的添油加醋,修饰得特别华丽,这也是我特别不喜欢的方式,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后文提到孔子接待盲乐师的礼节作风。从中反映了他“君子以诚相待”的态度,同时也通过言传身教给弟子们上了一堂礼仪之课。

文中表达了孔子待人接物的适度,既能尊重对方,又让对方感觉很自然。

孔子不仅在说话时表现得轻松自在,在行为上也表现得非常妥帖周全。

接下来开始品读第十六篇“季氏篇”第一章: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译:

颛臾(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主持祭祀蒙山的人。

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能担任适当的职务。

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兕(sì):雌性犀牛。

柙: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椟:匣子。费:季氏的采邑。

原文解析: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准备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有,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有!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那样做却一定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因为财富均衡就没有贫穷,和睦团结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像这样做,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

现在,仲由和冉有你们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又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谋划在国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呢!”

有感解读:

季氏将要去讨伐颛臾,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和子路向孔子报告这件事情。

这是一段生动的对话,从中产生了很多名言警句,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代表的是季康子,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而且职位很高,是当时非贵族人士所能做到的最高职位。

对话中孔子批评冉求的说辞毫无逻辑,提出君子最厌恶心里想要做这件事嘴上还要找各种借口来掩饰的人。

点明了冉求有推卸责任、强词夺理的行为,不是君子之为。

这一段,在表面看来是孔子在批评他的学生冉有和季路,实际上讲的是近悦远来的道理。

近者悦、远者来,实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是孔子的政治理念。

还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既来之,则安之”,以往大众的理解是,既然来都来了,那就安心地在这。

但从这章中可以看出“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表达的是,既然有外国的人来了,就要让人家安心地住下。

或者说,既然客人都来了,就安心地招待客人。

当然正在从社会层面看,远没有那么低的层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