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记录的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经历的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的人生经历。
百年口述,让人感受到耄耋之人仍然焕发青春。周有光的学生、著名学者葛剑雄在书的前言中说,“百年沧桑笑谈间”。
一
周有光早年就读于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那时就跟随孟宪承办民众教育,在杭州开“新闻学课程”。
他说,“读书求知识要靠自修,不能靠学校。”
周有光和张允和新婚不久,就去日本游学。“我们的婚礼是最平凡的,就是寒酸一点也无所谓。我们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把钱用在最重要的促使人向上的地方。”
那时,社会动荡,青年的思想尤其动荡。周有光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清醒,读书对于思想和人格的影响,可见一斑。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这句玩笑话背后,可见他学识之渊博。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是周有光对自己的鞭策。百岁过后,他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周有光说,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温故而知新。
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二
周有光说,“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周有光一生充满了坎坷。在抗战时期,他带着家人逃难,辗转苏州、合肥、汉口、重庆,遇空袭、辗转搬家,通货膨胀、生活艰难,儿子被流弹所伤、幼女生病夭折……
这些苦难和挫折,在口述中被轻描淡写。
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晚年周有光谈起这些经历时,谈到的似乎更多是对人生的感悟。“许多人都问,你们度量为什么那么大?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对身外之物看得太重,你的精神就痛苦了。”
心为身累,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一时之长短。很多时候,对名利的争夺,回首一看,争的不过一时之气,争的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三
周有光被誉为“拼音之父”,他设计并创建了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系统,在中文的读音和书写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
实际上,周有光是搞经济的。近五十岁时,因工作需要从上海调到北京搞语言文字工作。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既来之,则安之。
他一头扎进语言学研究领域,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还出版了《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