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个人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所以他每次外出征伐,都是留下足够兵力镇守后方,而且从不与敌人旷日持久打消耗战。能捞就捞一把,捞不着就赶紧撤。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曹操不止被咬过一次了:陈宫、伏完、董承、刘备,甚至孔融杨彪等人,也未尝不想咬曹操一口。
因为经常被人惦记,所以曹操睡觉都要睁一只眼睛。在前期,曹操外出打仗,只可以放心大胆把后背交给荀彧的,而荀彧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荀彧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曹操就有尾大不掉之忧了:“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
这时候荀家俨然已经成了仅次于曹家的大汉第二望族:荀彧总管曹军后方钱粮兵源,前线总参谋长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虽然比荀彧还大六岁,但却是侄子辈),河北“总督”是荀彧的哥哥(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哥),还有一个荀谌(荀彧四哥)在袁绍兵败官渡后不知所终,不知道藏在谁家了。
更令曹操忧心忡忡的,是诸曹夏侯也对荀彧心服口服。连诸曹夏侯中的领军人物夏侯惇,也跟荀彧有过命的交情(参见陈宫张邈之乱)。
诸曹夏侯尚且如此,程昱崔琰毛玠就更不用说了,马屁精董昭(谥号为“定”)想推曹操“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也得先跟荀彧商量。
荀彧当一口回绝,并提醒曹操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也就是敲打曹操别翘起尾巴忘了初心。
曹操是不是奸臣不好说,但是他对功名利禄极其热衷,这倒是真的,他一开始想封侯拜将,以便自己的墓碑上有牛可吹,后来更是大权独揽决不许他人染指。如果曹操受封国公,就可以在封地建立自己的宗庙(公可以,侯不可以),九锡就是“九赐”,出门的排场更大。
封国公加九锡,那才是光宗耀祖,曹操盼了很久的殊荣,荀彧居然不肯给——尚书令不点头,报告就打不到大汉天子刘协那里去。曹操虽然脸皮厚,也不好意思亲自出面去找刘协要。曹操见刘协,按照规定是要由宫廷禁卫军(虎贲)拿着出鞘的钢刀(露刃)站在一边,为了虚名而丢了脑袋,这样的亏本买卖,曹操不会做。
原本可以顺水推舟卖曹操一个人情,但是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偏偏不肯,双方的矛盾就此公开化。作为*伐果断的一代枭雄,曹操肯定咽不下这口窝囊气,所以他除掉荀彧,也是有动机的。
曹操是枭雄丞相,但不是所有的丞相肚里都能撑船三国三巨头,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睚眦*人的事情也没少干。刘备*了嘲笑他胡子少的张裕,孙权憋屈死了侄女婿陆逊,曹操也曾*了骂他的边让——曹操*了边让,才导致陈宫反水。
有时候的曹操还真是个小心眼,比如他为了伏完之事,就曾经多次跟荀彧碎碎念,弄得荀彧有口难辩:“你咋不早告诉我(卿昔何不道之)?”“这么大的事儿,你要是告诉过我,我怎么会不记得(此岂小事而吾忘之)!“你一直都在瞒着我(官渡事后何以不言)?”
《献帝春秋》记载,曹操在伏完事发之后,就已经对荀彧动了*机,甚至可能怀疑荀彧跟伏完是一伙的:“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曹操都没有掌控全局的把握,所以他对荀彧心怀怨恨,但也只能笑脸相迎——荀彧当时的影响力太大了:“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
荀彧已经成了众望所归的大宗师,也成了比刘备和孙权更大的威胁,深感尾大不掉的曹操,必然会找个机会除掉这个心腹之患——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分不清荀彧到底是帮自己还是帮大汉天子刘协了。如果荀彧跟刘备搭上关系,那么曹操一觉醒来,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脑袋了。
关于荀彧的影响力,司马懿曾经给予过高度评价:“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走到曹操身边,也是荀彧推荐的,除了司马懿,还有锺繇、陈群、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都是因为荀彧才进入曹营。别人不说,就单单看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这四个人,就知道荀彧的势力有多庞大了。
即使曹操心大如齐桓晋文,也不会坐视荀家一天天发展壮大,风头盖过诸曹夏侯,更何况曹操以多疑著称,连司马懿都被视为潜在威胁,他又怎么会放过荀氏集团的领军人物荀彧荀令君?
但是仇怨归仇怨,建安十七年的曹操内忧外患不绝,也未必一定要通过一个空食盒来逼死荀彧,而且也未必逼得死:万一荀彧把空盒子扔在一边,写封信开玩笑说我粗枝大叶,那我又该如何回复?
于是我们有了下面的猜测:
满腹经纶的荀彧应该知道:空食盒有很多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