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伍传平 天门山文学
伍子胥投金入江故事的真相。伍子胥从楚国逃亡,辗转过了长江,来到溧阳境内,饥病缠身。他在濑水边看到有个女子在洗丝绵,就去讨吃的,女子可怜他,给他吃喝。伍子胥吃饱了要走,叮嘱女子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女子向他保证不会泄密,然后在伍子胥转身要走的时候就投河自尽了。伍子胥后来神功大成,大仇得报,回到濑水边祭祀这个女子,向水中投了三斗三升金瓜子。直到近几十年,还有当地村民在翻地的时候捡到过金瓜子。现在金瓜子还保存在博物馆中。我想如果你在相关的景点或者博物馆展品前听到这个故事,大抵就是这个样子。
那这个故事最初是什么样子呢?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相关的段落是这么写的: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值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司马迁记载了渔父帮伍子胥渡江、伍子胥赠剑渔父不受的事,至于伍子胥过江后要饭吃的事,就只有“乞食”两个字而已。
到了东汉初年的《越绝书》中,渔父的这个故事就丰富了很多。渔父给伍子胥吃喝,让伍子胥吃了赶紧走,不要被追兵赶上了。伍子胥吃完不放心,跟渔父说:“把餐具收好咯,不要让别人看见。”其实餐具本身没什么,伍子胥的意思就是你别告诉别人是我吃的,别泄露我的行踪。渔父答应了,然后伍子胥一走,他就把船弄翻了,在水中用匕首自刎,用“死人不会说话”的形式来保守伍子胥的秘密。
到了稍后几十年的《吴越春秋》,不仅仅报恩投金情节出现了,女子的形象也丰富了,投河的原因也变化了。《吴越春秋》是这么写的:子胥等过溧阳濑水之上,乃长太息曰:“吾尝饥于此,乞食于一女子,女子饲我,遂投水而亡。将欲报以百金,而不知其家。”乃投金水中而去。有顷,一老妪行哭而来,人问曰:“何哭之悲?”妪曰:“吾有女子,守居三十不嫁。往年击绵于此,遇一穷途君子而辄饭之,而恐事泄,自投于濑水。今闻伍君来,不得其偿,自伤虚死,是故悲耳。”人曰:“子胥欲报百金,不知其家,投金水中而去矣。”妪遂取金而归。
伍子胥与西河沿的传说。相传说春秋时期,伍子胥祖母及族人坟墓在今丹阳西溪岸边。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伍子胥出昭关投奔吴国。他于乌江口渡江,所抵之长江南岸可能就在烈山津。伍子胥,名员,其父为楚太子太傅伍奢,兄为楚棠邑(今六合)大夫伍尚。当时,太子少傅费无忌诬陷太子建与伍奢叛乱,楚平王遂*伍奢及伍尚,又诱捕伍子胥。伍子胥发誓灭楚报父兄之仇,经宋、郑等国,出昭关(今安徽和县境内)奔吴。
相传,他刚摆脱关吏,又困阻于今江浦之乌江口,遇江上渔父溯流而上。渔父知其有难,但因有人窥视,故唱:“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伍子胥听了,赶紧藏身芦苇湾。渔夫又唱:“日已夕兮 ,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力?事寝急兮,当奈何?”伍子胥遂登船过江。到岸后,渔父为他取食充饥。伍子胥心疑,藏身于芦苇中,见渔父确实前往取食,才出来相见。伍子胥吃完饭,解所佩价值百金的七星剑相谢。渔父又说:“楚国有令,得伍子胥者赐粟五万石,另封显爵,我何必图你的剑?”伍子胥问其姓名,渔父答:“你是芦中人,我是渔丈人。富贵后不要忘记我。”伍子胥才走,渔父已自沉江中。渡江后,伍子胥虽有疾在身,但仍夜行昼伏,沿途乞讨,经七日方由中道到达溧水。
伍子胥渡江后所抵之长江南岸在今何处?渡江后匍匐而行的中道路线又经何处?有关专家经过考证认为,伍子胥奔吴时的江北属楚,江南下游属吴,而横山西南则又为强楚之控制范围。故他在乌江口渡江后,不可能转向西南之采石等强楚势力范围内,而只可能就近在乌江对岸的吴国领土烈山津之古津渡附近上岸,再绕道陆郎、横溪、小丹阳、横山东南而至溧水,沿今 秦淮、溧水东南侧、茅山西侧大川之间的途径到达吴都。从今小丹阳集镇流传的若干与伍子胥有关的传说看,这条伍子胥江南逃亡路线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元《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二载:江宁县有伍婆冢,里人相传乃伍子胥祖母墓,其族人及子孙坟墓亦在附近。同书又引《戚氏志》云,古丹阳镇西溪之旁,有一突起圆形土墩,直径丈许,高倍之。此墩面山背水,墩上林木森郁,为乡人岁时游观之所。有史氏世代居住墩下,其先人有诗云:“伍媪孤坟瞰水隈,千年遗址尚崔嵬。旧载竹木四时有,新剪蒿莱一径开。横阜送青高萃崔,龙溪分水曲纾回。子胥无复思丘垄,唯有云仍拜归来。”但丹阳西溪的这座土墩为伍子胥祖母墓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据史料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伍子胥经宋、郑等国出昭关(今安徽和县境内)奔吴,由今浦口乌江渡江,到达今高淳境内濑水(即溧水)。古丹阳镇正在伍子胥奔吴线路上,故其路过此地的可能性确实存在。据《丹阳镇志》记载的当地传说,伍子胥路经丹阳西河沿村时迷失方向,向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问路,并恳求不要告诉后面的追兵。那妇女为伍子胥指明道路后,见其不久折回,知道自己不能取信于人,竟投河自*。后来,伍子胥为让世人永远记住他的这位救命恩人,派人在西河里撒下三斗六升瓜子大的碎金,告示众人,凡拣到金子的人必须买纸线回来焚化,祭奠那位妇女。
据考古发现,今丹阳、横溪、陶吴一带分布有许多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型土墩墓。这些土墩墓墓主虽不一定与伍子胥有关,但必定是世居其地的重要贵族。清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对伍子胥出昭关投奔吴国,也有相应之记载。其卷之四“沿革”曰:“秦䇿范睢言,伍子胥槖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固当包江宁溧水地也。”也就是说,伍子胥出昭关投奔吴国时,所经过的地方应当包括江宁、溧水。
村姑放走伍子胥,百姓修建娘娘庙。古时候在老河口富乡村附近,有一座娘娘庙,庙里供奉了两位娘娘。这里香火旺盛,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常来这里祈求平安。传说还和春秋的一名武将,伍子胥有关。
相传当年楚平王无道,不光抢霸儿媳,又荒废朝政,惹得民怨滔天。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主持正义,说了公道话,却得罪了楚平王,惨遭*害。事后又派人来*伍子胥。伍子胥得知消息,身负*父之仇,连夜向吴国逃奔。逃亡路上,伍子胥突然想到楚平王的儿子太子建,准备找他商量兴楚报仇的大计。谁料等伍子胥找到太子建住的地方,太子建已经被人*害,只留下个名叫“胜”的遗孤。
为了实现复仇大计,伍子胥带着“胜”远走他乡,沿江东下另投明主。这一天,两人来到汉江岸边,正好遇到两个漂亮的村姑在挖野菜。伍子胥赶忙上前施礼:“请问大姐,此地可有军士把守?”两个村姑打量了一下伍子胥,就问:“你就是他们要捉的伍将军?”伍子胥点了点头。姑娘们说:“将军放心了,此处荒僻无人,没有士兵把守。”一个站娘指着伍子胥旁边的孩子问,“这位小哥哥他是何人。”
伍子胥说:“实不相瞒,这就是太孙胜。以后若有出头之日,定将重报你们。”两位村姑忙说:“不不不,要什么重报哟,我们知道太子受屈,将军蒙冤,帮助你们过江是应该的。”正说话时,身后传来人喝马叫声,伍子胥往后一望,只见远处尘土四起,知道是追兵来了,连叫:“哎呀,不好!”背起胜就要走。村姑连说:“别忙,不能从这里走。得从那个岔道穿芦苇林才能过江。”“好,多谢指点。”伍子胥顺着村姑指的路疾步面去。不多时,大队追兵赶来,到处搜查,只见两个村姑,忙厉声问村姑:“你们看见一大一小两个男人过去吗?”“没有看到。”村姑镇定回道。领头的将军勃然大怒,扬起马鞭就打了过去。“明明看他们跑到这里,你年纪轻轻,居然还敢撤谎!楚王有令,纵放钦犯,全家处斩!”“我们的确没看到!”村姑坚决回道。
“还敢撒谎!你看看这沙地上的脚印,明明是有人刚跑过去!”
事到如今,俩村姑还是不肯承认见过伍子胥。彻底惹恼了追兵头目,不由分说,挥起刀来将两个村姑砍*在地。后人为了纪念此事,把两位村姑敬奉为娘娘,并在这个救太子的地方盖了座“娘娘庙”,月月上香,年年朝奉,一直延续了两千年。“娘娘庙”也就由此闻名。
那么,关于伍子胥典故、故事还有哪些呢?
一夜白头。伍子胥携楚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然而,昭关被右司马远越领兵把守,很难过关。扁鹊的弟子东皋公(扁鹊出生在公元前407年,这里说是扁鹊的弟子,传说的真假有待稽考)就住在山中,他从悬赏令上的图中认出了伍子胥,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犹豫不决,翻来覆去,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四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官兵全力缉拿之。伍子胥二人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
七星龙渊。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慌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千金报恩。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端午起源。由于伍子胥尸沈于钱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为早,有些文献则认为,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与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如划龙舟与食粽子。也因为其忠心为国,却惨遭赐死且沉尸水底,后人将他尊为海神“水仙王”之一。王充《论衡》也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执剑救诸侯。后世小说中描写,周景王五年(前538),秦哀公以周天子诏书邀请十七国诸侯会盟,二十岁的伍子胥跟随楚灵王参与了会盟。因为身手不凡、力大无穷,伍子胥被选为会盟“明辅”,负责维护秩序。当时,秦哀公设下埋伏,准备全歼十七国诸侯。盟开始,秦国猛将突然发难。说时迟、那时快,伍子胥拔出宝剑。一看这架势,秦军不敢妄动。在伍子胥的保护下,诸侯们平安离开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