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先贤们很早之前就懂得测日影而明天时。“卜”字的本义就是通过测日影而占知天时。古人测日影的仪器叫圭表,“表”就是指竖立的标杆,“圭”就是记录标杆正午投影长度的刻度。通过长期的占卜实践,上古先贤最先测定了冬至(子正)、夏至(午正)、春分(卯正)、秋分(酉正)日,并把这“二分二至”日确定为四季的中正之日。根据日影的变化规律,上古先贤们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每个月或为30天或为31天。
古圣先贤们需要系统地记录每天的日影长度等数据,但起初没有文字符号,于是就用结绳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古人所结之绳,每串绳结就代表一个月,结与结之间的距离就代表每天正午日影的长度,而每个结都代表具体的某一天,称为“结绳纪时”。所以,古人所结之绳其实就是古代的“日历”。有了这个“日历”,就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不误农时,从而获得更好的收成,从而促进部落的发展壮大,故曰“结绳而治”。
结绳纪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指导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时的高科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结绳纪时就越来越落后了,华夏民族的先贤们又发明了文字,可以更准确明白地纪时了,故曰“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最初用于纪时的文字就是天干和地支。到了夏代,用干支纪时的历法已经成熟了,于是产生了《夏历》。《夏历》把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和亥月,并规定寅月为正月,以建寅(寅月之初)为岁首。《夏历》还进一步把十二个月细化为建寅、寅正,建卯、卯正,建辰、辰正,建巳、巳正,建午、午正,建未、未正,建申、申正,建酉、酉正,建戌、戌正,建亥、亥正,建子、子正,建丑、丑正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是现代二十四节气的雏形。
《夏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的官方历法,是我国传统历法之根,对后世的历法及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夏历》属阳历性质,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及至于今,《夏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仍起着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无论官民皆奉之为圭臬,故曰“百官以治,万民以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