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全文及译文,子路原文翻译对照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6 03:19:56

【原文】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仅仅如此,还不能确定其好坏。”子贡又问孔子说:“乡里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是不能确定其好坏。最好的评价是所有的好人都喜欢他,所有的坏人都厌恶他。”

【政义】不偏听,不轻信;善者快,恶者痛

无论是哪朝哪代,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评价,都可称为公众人物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效果好坏,自吹自擂不会有多大效果,靠别人的评价才能传播开来。于是,谁来说你好,谁来说你坏,谁的评价是真的,谁的评价是假的,才是影响社会评价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关键。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评价标准受个人出身、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各有千秋,于是人们的不同评价标准就难免掺杂着个人好恶和个人利益。同时,人的是非善恶观念又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即使是在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中,也难以保证全体乡人有着共同的道德修养和共同的评价标准。

尽管说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但社会舆论也有被人误导的时候,特别是当私利和*蒙蔽了人们心智,人们有时会昧着良心说话。

舆论能*人,舆论能造势。考察民众对公众人物的好恶,固然可以看到他人缘的好坏,但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在一个黑白颠倒、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时代,出现恶人操控舆论,好人受到排挤的悲剧。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而不受重用,还时常受到排挤、迫害,在好人受到别人冤枉这方面,他的体会应当是最深刻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舆论有时是可信的,但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否客观全面,凡事都要多问问为什么。看清黑白,区分是非,明辨善恶好像只是小事,但将这种德行和能力扩大延伸到分辨忠奸、识别莨莠、远近庸贤的政治生活中,这种思维和能力就关系到国家大业的兴衰成败了。

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要看评价者属于哪一类人。孔子是个有主见的人,不会人云亦云。他能看到有口皆碑和众口铄金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世上并不缺乏不讲原则的老好人;也不乏没有独立见解、见风使舵、人云亦云的人;同样还有利令智昏、指鹿为马的人;德高毁来,嫉贤妒能的现象同样众多。所以,有时候,人人称赞的老好人未必是贤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也未必是恶棍。

社会上的好人占绝大多数,坏人占少数。若是推行仁政的结果造福了好人,打击了坏人,才是最好、最大、最理想的政绩。好人夸赞,坏人痛恨,这样的官员肯定是好官。

抛开“羡慕、嫉妒、恨”等人性弱点,纯粹地从理想化的愿望出发,只有善人称之为善,坏人称之为恶,才会是真正的善。

认清这些现实,君子追求道德高尚,必须体现为有善恶是非观念,赏善罚恶,爱憎分明,不向邪恶妥协,敢于向歪风邪气作斗争;君子要推行仁政,就难免有破有立,有取有舍,就可能与旧的传统、观念、制度斗争甚至决裂,那就必须放弃当老好人的媚俗态度。不能分辨是非善晋剧,称不上是人才;不敢得罪人,不敢与丑恶势力做斗争的人,称不上圣贤君子。好人不称赞,坏人不忌惮,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要从根本上判断评价的客观性,就必须从本质上辨别其出于公心还私利。所谓“善人”和“不善人”的划分,就是根据其道德上利人还是利己这一大界限而基准的。

一个认真负责、讲究原则的正直官员常常会得罪一些小人,从而引来小人诽谤、诬陷;相反,不讲原则的小人不但躲事儿,见硬就闪,还常常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偏偏还常常奏效,人缘相当好,官运特别顺。

所以,官员考核中全票通过也未必值得高兴。该得罪人的职位不敢得罪人,连坏人都说你好;能够关心民众,广结善缘的岗位却没人买帐,闹得众叛亲离,连好人都说你坏。这些因果值得反思。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