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或组织,到了进退两难生死未卜的境地,要么是方向需要调整,要么是内部需要整顿,这就意味着改革势在必行。在中国历史中,春秋战国的改革有: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改革、赵武灵王改革、苏秦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新政;封建帝国中的变法有:王安石变法、万历新政、戊戌变法。变法的目的只有一个:求变图存,绝地突围。
在这些著名的变法改革中,最深刻最全面的变法只有商鞅变法,能即时挽救国家存亡的只有万历新政。对商鞅变法与万历新政对比与分析,发现都有相似的地方:
一、领导层的决心与信任,也就是即有对变法成功的强烈*,又有对变法风险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各种变法反击浪潮中坚定不移地支持变法者信任变法者,保障变法者的安全与法治推进与贯彻的彻底性。秦孝公对商鞅说:我为青山君为青松,生死不移,荣辱与共;李太后对张居正的寄托,万历对张居正的信任,冯保对张居正的支持,是张居正能全心推行新政的基础。
二、主导变法者的才干:商鞅在变法之前,先在魏国研习各国变法条文,然后随公叔痤研习政务,入秦之后在对秦国进行实地调研,不仅有理论政务知识,还有实际调研数据,为变法夯实了基础。张居正为官四十多年,从地方到中央,从外臣到内侍,对人民疾苦,国政得失有过深入的了解与探讨,为新政架构了大体构架。
三、变法者的决心,历朝才过商鞅与张居正的人大有人在,为什么只有他们两成不世之功?其原因在于勇气与担当。商鞅说“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了变法成功,虽百死而不悔。”张居正对好友说“为朝廷,为天下大计,我张居正早就作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虽陷阱满路,众钻攒体,又有何惧?惟其如此,方能办成一两件事体。放下自己得失,不计自身的安危,才能全心变法。
四、变法者的职权:商鞅以左庶长身份主导变法,开府理事,掌握军政大权;张居正以无冕之王的身份主持变法,专制朝政,确保无反对派用实权掣肘与生事。所谓大事不赖众谋,正是如此;
五、变法者绝对的人事任免权:变法者选取认同变法支持变法且有能力的人担当各实权部门,为法治的落地做保障。商鞅一上任,秦孝公将不支持变法的元老大臣全部淡化,商鞅则将选定的职员补充到各郡县;张居正则将六部官员从上到下进行淘汰,清空一万多官员,对机构进行精减,并提出多用“循吏”少用“清流”的用人理念。
六、强大的武力保障:变法与改革,要防备保守者的言语攻击外,还要防止他们生乱生害。为了确保变法者的人身安全与社会稳定,强大的军事支持是必然的。商鞅变法时身兼军政大权,同时还组建护法军;张居正之前就分管过兵部,后又将战斗力最强的戚继光调回北京驻守,并给予大权。
七、确定法律威严,让法律对全国产生威慑力。商鞅变法时一次刑场*五百人犯,并让全国郡守与官员百姓前来观刑;张居正限定每省秋决必须*满五十人以上,若达不到这个数,则对地方行政长官扣绩效。目的是不以仁害法,以赦害法。
八、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商鞅废除农奴制度,平分田地,清查闲散人员,最大程度地开源;张居正量田行动与一条鞭法,也是在开源以聚财。
九、变法者让上下都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商鞅变法初期受各方反扑,当变法稳定时则上下相得,官民大悦,国力大增,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张居正新政受各方诋毁,第三年国库充实官员涨工资平民有余粮,成了明朝最富庶的十年,张居正死后十年,曾经极力反对张居正变法的邹元标感慨地说“要是张江陵在,局势不会乱到这种地步啊!”
十、变法者毁誉一生,照耀千古:不管变法的成功或习惯,变法者的结局都不太好。商鞅被车裂,张居正遭清算。他们在世时,毁誉一生,他们去世后,功大于过。*认为商鞅是中国古代是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被评为古代宰相之杰,他们的功绩,最终被铭记。也许,毁誉相随是对变法者及至与管理者的最高评价。
学历史,不是专门去探讨历史中的真与假,不是对评论古人的对与错,而是要去探讨先贤的理念与方法,去获取他们的经验与提示,以求启迪自我,择善而用。若以评价的眼光去看历史,去看先人,则已陷入狭隘,难有所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