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16 20:53:13

明朝中叶,朝廷腐败,社会积贫积弱。坊间流传着“一亩地来半生种,可怜留得六分地,不够嫁娶不够吃,寒冬腊月半死生”和“穷的穷死揭不开锅,富的富的流油满地。穷的还需地里刨食供富的穿喝,头顶上还有催命的吆喝”的歌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民不聊生,再加上朝廷一味增加赋税、军力疲软、边防松弛和财力赤字的局面,明朝的发展进入了死胡同。一场改革势在必行,而谁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呢?

世称为“救国宰相”的张居正指出,此时存在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充分分析出当时存在的问题,并于万历元年(1573年)期间,果敢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改革基本上历时十年,于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作为结束的标志。

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1)

这场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朝中叶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强化了中央集权,各种变法得以施行,军事能力也显著提高,商品经济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这场改革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失败的。那么这场改革究竟是成是败?事物的评判往往具有双面性,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一 、张居正的改革成功在哪里?

古人有云:“一国之治,首期要安民生;安民重点,惟在核吏治。”即是治大国如烹小鲜,若想让机制平稳运行,不应急于目的,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而这个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机制完善。机制完善了,后续的一切程序才有合理进行的空间。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充分认识到这个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

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2)

明穆宗时期,朝政机构不完善,帝王对政事倦怠,在位期间只喜好游山玩水,而且挥金如土。甚至他在隆庆元年正月,免去了正月初七的朝会,他对江山社稷的无意可见一斑。当时的给事中魏时亮上疏劝谏,但是明穆宗完全不理睬这些人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

在隆庆二年的时候,御史周弘祖甚至说出了“未尝接见大臣,咨访治道”的话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王朝的江山可谓是朝不保夕,各种弊病在明穆宗晚年的时候一并爆发出来。不知道是不是继承了他父亲明世宗的优点,总是能够在晚年突然醒悟,明穆宗“托孤”给张居正。张居正就接手了这样的“烂摊子”,针对朝廷官吏弊病,机制不完善等情况提出了“考成法”

“考成法”就是一套为了适应改革建立的考核考绩制度,它的施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朝令夕行,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内阁管事的权力,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这样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为变法做了有效的保证。一定意义上内阁成为历史上“宰相”一般的存在。

“考成法”施行后,张居正称,“变法以来,赋税不亏,财政充盈,皆是考成法施行,征解按期得到”。官员行政效率提高,府库充盈。

明朝中叶,天灾人祸。虽然历史上对于明朝有着极高的评价,所谓不割地不赔款,无与外族和亲。但事实上,在明王朝中叶时期,存在着内忧外患。周边有着很多国家,对于此时积贫积弱的明王朝虎视眈眈。同时国内土地兼并日益恶化,“豪民有田无粮,穷民摊派受病”,“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朝廷所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祜竭,真的是“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3)

针对这种弊端,张居正于万历六年(1578年)或八年(1580年),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施行起了一条鞭法。虽然这样的举措触及到了贵族的利益,使得贵族不满,不支持变法,但这样的举措在大局上有利于改变赋役不均状况,利于“粮不增加而轻重适均,将来国赋既易采纳,而小民如获更生”

如此便使得广大的底层阶级得以生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对于贵族阶级的利益触及暂且当做后话,这样的经济改革举措确实深得民心,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军费问题,从而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

同时,张居正改革对于水运也做出一系列措施。最开始尝试着进行海运,但是当时的内陆河运都是依靠黄河,而此时的黄河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黄河泛滥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河运水道很容易崩溃。大量的淤泥堵塞,河运根本无法进行,所以海运也被自然而然的放弃了。

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4)

众所周知,明王朝税赋主要是在江南水乡,南粮北运成为重要经济来源,而这些需要良好的漕运做保障。海运工程巨大是不可能施行的,运河就成为必治之道。张居正改革兴修水利,修筑黄河到淮河的堤坝,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还使多年的弃地复变为良田。这样的治河办法,对于后世的水利改革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明中叶万历年间,蒙古、女真时常入北方烧*抢掠,在南方,倭寇叛乱时作。整顿军事势在必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错。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居正提出整饬边疆、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从而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如家喻户晓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在积极训练兵马、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完善长城防护。明长城不但在重点设防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十分坚固,而且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对于边塞防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张居正的改革弊端在哪里

1572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明神宗皇帝继位,万历的时代来了,而这个时代并非属于懵懂的万历小皇帝。在李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全力支持的帝师张居正,开启了万历时代,史称“万历新政”,他成为实实在在的一代权臣。通过改革力挽狂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王朝中叶积贫积弱的现象,然而在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此前所做的一系列改革皆成为泡影。

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5)

1582年,张居正死后半年,年轻的万历皇帝全面执掌政权,此时他还没有老练的能力,以及统治者该有的识人能力。在那些终于熬到张居正去世的贵族阶级的挑拨下,将张居正改革时任用的人通通罢免,同时将曾经反对过张居正的人官复原职,再度重用。那个曾经对张居正尊崇备至的万历皇帝,那个在张居正伟岸的身影之后庇佑长大的万历皇帝,也早已忍受不了有人居于皇权之上。

在污蔑、构陷的虚假证据之下,万历皇帝选择了全盘否定张居正的改革政绩,并下诏认定张居正多项罪名。更难以置信的是,张居正死后其家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迫自*,全家十几口人在大牢里被活活饿死,生后名皆成狼藉,可悲可叹。

封建社会利益的享有者唯有统治阶级,然而张居正改革几乎所有的法令都触及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统治阶级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在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在其资历尚浅的情况下,就匆匆为既得利益做出争取,做出一系列张居正贪污枉法,不敬皇权的假据。张居正改革的所有成果就这样付诸东流,不复存在,同样统治阶级短浅的既得利益也有所保留。

张居正有着改革的强大决心,他十岁就有着神童的称号,同样具有改革的能力。但他却忽略了统治阶级利益集团的强大实力,所以张居正改革的失败其实在所难免。运行千年的封建王朝机制,统治阶级集团几乎是难以撼动的,一人之力拯救不了困顿的明王朝。

张居正变法的历史意义,张居正变法为什么失败了(6)

总结

虽然历史对于这场改革的评价做以失败的结论,但也不乏有认为改革成功的人存在。张居正改革出现在明王朝最困顿,最迷茫的时期。偌大的王朝走到了时代的死胡同,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内无良臣,外无良将,百姓流离失所,边塞无人四面环敌。就是在这最黑暗的时期,这场改革是时代的一道曙光,不论改革今后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场改革之所以能够立即取得成效,是因为有了“万历新政”。

这场改革对于后世治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成功的方面来看,有政治,经济,军事发展方法可以借鉴;从失败的方面来看,有着对于统治阶级利益集团,人才培养,改革持续性发展的启示。所以对于张居正改革可以说是成功的,对于后世发展的益处亦是无穷的。

虽然改革没有预期的长期性、延展性,但是前期成果颇丰,也及时解决了明中叶一系列问题。在我看来改革是成功的,因为推动了社会发展,并且从大的历史观来看,历史进程就是通过这样一场场改革得以推动的。张居正改革成功的解决时代问题,也给后人无穷的启示。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样成败不足以论英雄。

参考文献:

《明史》

《古今集》

《明穆宗隆庆实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