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是近几年来理论界所倡导的一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它起源于产品成本核算的精确性。从其产生到理论完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作业成本法的萌芽阶段:该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最早的作业成本计算思想由美国会计学家科勒提出,科勒提出的观点主要针对单一水力发电行业,思想不够系统,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到了1954年,斯拖布斯(G. T. Staubus)在《收益的会计概念》中揭开了全面研究“决策有用性目标” 的序幕,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来研究作业成本法。相继发表了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
作业成本法创建阶段:该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业成本法理论愈发成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罗宾·库珀(R. Cooper)和哈佛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卡普兰((S. Kaplan)被公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的首创者或奠基人。1988年,库珀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提出产品成本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随后库珀又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象什么》的研究成果。同年9月和10月,库珀与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文。这几篇文章奠定了作业成本法研究的基石,标志着作业成本计算的真正诞生。他们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以及二维成本核算模式等。
库珀与卡普兰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之后人们纷纷介绍他们二者的思想,同时探讨作业的建立、作业种类的划分、成本动因体系的建立、成本库的核算等。20世纪90年代初,作业成本法传入我国并形成研究热潮。
作业成本法的成熟阶段:该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现在。1991年Raffish和Tourney提出了关于作业成本管理的十字模型,该模型从纵向上反映作业成本核算思想,从横向上揭示了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整体分析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作业成本管理概念由此提出。该模式的提出一方面更加明确了作业成本核算的体系内容,相关的争议逐渐趋于一致,另一方面提出作业管理概念,使人们的研究方向拓展到作业管理层面。1992年库珀、卡普兰与实务界合作,深入企业探讨ABC的应用。
东风汽车公司是国内知名的汽车制造商,为了更精确地核算产品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分析的准确性,该公司采用了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成本法,东风汽车公司能够更细致地追踪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定价和资源配置决策。
DBX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服装服饰的企业。其服装车间生产多种款式的夹克衫和休闲西服。为了更准确地核算每种服装的成本,DBX公司采用了作业成本法。通过这种方法,公司能够清晰地了解每种服装在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进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企业案例表明,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企业能够更准确地核算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盈利能力。#企业成本# #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