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是他要走的路,他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者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解析:
当老人在山路上开始一颗一颗种橡子的时候,作者似乎看到了孤独的身影在灯光下日日夜夜重复着选种工作,作者似乎看到了老人日复一日的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挖坑,埋下种子。老人也许踏遍了这里每一寸土地,让他孤独的影子留在了每日每夜的时光里。而一定是老人孤独的灵魂净化了这片土地,保佑每一颗橡子,发芽,长大。
山坡不是他的,土地不是他的,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这样做,他已经花了3年的时间,埋下10万颗橡树的种子,虽然只有2万颗发芽,最后只存活了1万棵橡树,只有十分之一的概率,但是,他仍然辛辛苦苦地坚持种树,可能他觉得自己可以担负拯救大地的任务。
土地属于谁他并不在意,种下的种子已经给高原带来了变化,但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又跟他好似没有关系,他继续做他自己的事,种出来更多的森林。他自信,平和,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连语言也是多余的。只是为了种树而已,能不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刚好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人类跟他也好似没有关系。如果无为而为是成事的最高境界,那他已经超越最高境界了,他已经毫不在乎这结果,只是毫无改变地继续自己要做的事。
山坳里的羊群已经习惯了安宁的吃草,就像牧羊人一样的坦然面对。作者站在山坡上背着手看牧羊人一步步坚实的上坡步伐,是否多了些对牧羊人的理解呢!
牧羊人栽树的场景采用了5个连续的动作,从站立凿坑到放种子再到培土,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这种叠加的分割画面不但让我们目睹牧羊人栽树的习惯动作,也看到了他日复一日的动作与坚持。
【第10画面】
原文:
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动手种树吧!
那时,虽然我还年轻,但也过着单身的生活,多少懂得怎样去接近那些孤独的灵魂。可是,二十岁的年轻人,很容易用自己的标准去看未来,只看重成就。我说:“三十年后,这一万棵树会长得很茂盛啊!”牧羊人听了,平静地说:“如果老天允许,让我再活三十年,那我种下的树就数不清了。到那时,这一万棵树不过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了。”那时,他已经开始试着种山毛榉。他在房子边上,开辟了一个苗圃,因为担心羊群咬坏树苗,还用篱笆围了起来。小树苗长得很壮,看上去很美。他还打算在山谷里种白桦树。据他说,那里离地面几米深的地下,就有水源。第二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解析:
在聊天中作者知道了牧羊人的家世,他隐居到这块荒芜的高地,带着他的羊群与牧羊犬,自由自在地过着日子。他认为,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动手种树吧!
多么淡定而宽广的胸怀,非常低调,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动手种树吧!没有豪言壮语,3年多平静的日子就这样平静地一天天走过。
画面中漂亮的妻子和充满活力的儿子,交织的叠影岂不是牧羊人心中的永远的记忆。妻子诚惶诚恐的眼睛和身体失衡的儿子的瞬间,是牧羊人心中的永远的怀念。
远处牧羊人用力锲而不舍栽树的身影,却无时无刻永远装着自己的亲人。除了与羊群和狗做伴,或许这也是他承受重压的力量源泉。
牧羊人三年植树带来了满山的绿树,左右画面的对比成效不言而喻的。以至牧羊人期盼老天再给他三十年,眼前的这一万颗树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了。
是什么让他承担了这样伟大的使命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安全模式。与众人同是一种安全模式,与自己独有的信仰抱一也是一种安全模式。大家追求的都是安全,动机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模式不同而已。有的人只有与众人一样,不发出异音,才会感到安全,有的人不管众人如何,他只有紧紧抱住自己的信仰,过一种沉浸的人生,才会感到安全。如果一定要有人反省,那我觉得更需要反省的是与众人同的人。为什么你只有与众人同,才会感到安全呢?你独有的心理安全支撑点在哪里呢?
居里夫人拒绝了为“镭”的发现申请专利,拒绝了所有可能的商业活动和经济收益。她认为只有不为任何外界所扰的一头埋进自己热爱的事业,过一种沉浸的人生,她和她的家人才能感到幸福、舒适、安全。她还有一种幸福,就是社会允许了她继续按自己的心理模式去生活。
普罗旺斯这个植树的男人,也得到了同样的幸福,找到自己活着的使命感,找到活着的幸福来源,所以牧羊人是真正快乐的。
画面用铅笔淡彩画成,画风优雅传神、有力量,而且很温柔。或许这也是牧羊人温柔的内心。
【第11画面】
原文:
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队伍里呆了五年。作为一个步兵团的士兵,我没有功夫去想那些树。再说,这事本来也没有给我留下多深的印象。我只当他是个狂人,想我收集的邮票一样,很快就被淡忘了。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荒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些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象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晚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把!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作者1918年或1919年再次踏上了去往那片荒原的路,去探望老人时,很有意思,却远远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象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不是上次看到的荒凉、贫瘠、废墟之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1918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画面中出现一个残酷的战争场面,骑兵策马飞驰,炸弹却在身边炸开花,仰面惨死的士兵让读者记住了这场战争,而远方持枪的阵营来印证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六千五百万人参战,一千万人失去了生命,两千万人受伤。
这是一本输出价值观的绘本,与时下的价值观不同,种树的老人追求的是创造生命,他觉得让世界变得很有生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猜想或许是因为妻子儿子的早逝,让他对生命多一份珍爱和敬畏。
【第12画面】
原文:
五年来,我见过太多的人死去。所以,忍不住也会想,那个植树的牧羊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眼里,五十多岁的人已经是只能等死的老人了。可是,牧羊人并没有死。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叫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十一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解析:
五年来的战争,让作者亲眼看到了太多人的死去,而怀疑已经60岁的牧羊人是否还健在。事实是牧羊人的身体还很硬朗,那些树已经长得很高了,足有十一公里宽,已然是一个绿色的乐园。 眼前的这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过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身后延绵很远的蜂箱和飞舞的蜜蜂,让我们看到老人勤劳果敢背后的艰辛。而作者看到这一切真的不敢想,五十多岁的人已经是只能等死的老人了,可牧羊人放弃养羊改养蜜蜂。因为羊会啃掉他种的树苗,而蜜蜂能传播花粉,传播生命!战争也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作者是1913年来到这里发现了这个植树的男人,经历了五年的战争后,1910年种下的橡树,已经长得比人都高,真叫人不敢相信。而那个植树的老人还是那么沉默寡言,静静地种着他的树。老人带来的改变无法估量,他真的做到了上帝做的事,他真的知道如何找到幸福。他在坚守着做一件有意且非常伟大的事情——植树。
文字部分以作者的视角,回忆的形式,以及和老人的对话推进,以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思想和五十多岁的人对世界的理解相互碰撞。
陪着孩子一起读经典,在故事里我们了解历史的变迁,我们读懂人性的真,善,美,感动之余学会颀赏,懂得感恩,给自己加持力量,我想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你都会在这本书中流连,把它找来一读吧!
整本书前半部分,画面都是灰蒙蒙的焦黄一片,人物的形象也是狰狞的,抓狂的,这样的画法,与种树人的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完全相衬。而中间部分则绿色逐渐增多。而后半部分随着植种的树苗长大,一片清新的绿色慢慢蔓延开来,给人以创造的力量。
这页画面感很强烈,作者高大的身躯难以置信地看着养蜂劳作的老人,而侧身极像吞噬的火焰是作者发出的内心的拷问。作者跟在老人后面扒开橡树林看到远山被绿树覆盖,吃惊的表情让他对老人更加尊敬。而右下角老人的特写中,我们看到他欣喜的眼神,老人开始收获了。
【第13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