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说起来有些迂曲,对一年级同学们认识“石”字,是起到了帮助还是增加了难度,还需要讨论。
2.一下,P56,《古今对》这篇课文,有“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一句。我们知道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一字一音的语音特点,又使得“对仗”特别发达,不但在诗词、辞赋中广泛使用,还形成了“对联”这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工整的对仗,上下两句不但要词性相对,读音的平仄也应当相对。五言诗的第二字第四字,七言诗的二四六位置,平仄错落是非常严格的,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是汉语最具形式美感的特点。课本当中出句“朝霞”的“霞”和对句“夕阳”的“阳”都在第二个字,都是平声,这是绝对不能成立的。这篇课文的其他地方都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唯独这一处,大约是疏忽吧。“朝霞”可以改成“朝露”,就音调谐和了。(网友留言,亦提到此处)
3.一下,P59页,“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这是一首儿歌,押的是“ao”的三声或四声,都是仄声。但注拼音的时候,“下课了”的“了”却注为“le”,没有注成明明可以押韵的“liǎo”,读起来特别别扭。而这样的读法,在诗词、歌曲中是非常普遍的,并不增加学习难度。
4.一下,P98,“识字加油站”中,把“胖”拆成“月 半”,“现”拆成“王 见”,只是外在形式如此。不如“月”边加“(肉)”,让同学们知道这是“肉月”,与身体有关;“王”边加“(玉)”,让同学们知道这是“斜玉”,与玉器有关。否则不利于同学们形成对汉字的准确认识。
而把“岁”拆成“山 夕”,问题就更多了。“岁”是个简体字,繁体作“歲”。从步戌声。之所以从“步”增加的“步”,有人认为是义符,因为古人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称为“五步”。木星每周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移动30度,夏朝根据它制定历法,所以一年又称“一岁”。“歲”上的“止”,与“山”形似而讹;去掉声旁“戌”,“步”下面的部分,与“夕”形似而讹。“岁”这个字写起来并不难,老师在口头上说可以拆成“山 夕”也无妨。可是要写在课本里就值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