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与今山东省
尽管这两个国家有诸多地缘上的联系,也经常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双方还是具备了不同的气质和命运。与中原核心区的地缘关系,以及先祖的文化创造力,使得鲁国的贡献更多的是在文化事业上。左丘明(传说中是《左传》的作者)、孔子、鲁班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而齐国在征服海岱地区之后,完整的继承了当地的地缘优势。这一优势一为“海”,二为“岱”。前者一方面提供的是沟通的便利,并可据此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让齐国只需应对西面的地缘压力;而后者“岱”则提供了战略屏障,并可据此向四周的华北平原渗透。这二点地缘优势使齐国最终能够成为诸候国中的最强者。
当然,比之华北平原的其他封国,有“靠山”的齐鲁两国都比较长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靠山”,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很难有好的前景。
作为秦统一战争最后一个消灭的国家,齐国从公元前1044年一直存在到前221年。堪称整个先秦史的活化石
四、下一块土地分给谁?略知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时有“三公九卿”之说,“三公”的概念始于西周,最初指的是三个具体的人。至此,其中有两个已经出场了,那就是封于齐的姜太公,和封于鲁的周公。
最后一个则在是后世名气稍小的“召公”,他的封地则在“燕”,也就是在现在的北京左近。这个“燕”字得名于燕山,据说是召公自己改的。
从地缘的角度看,周王之所以要把三个最重要的大臣分封在燕山与泰山两个边缘地区。是因为泰山是东夷族的中心所在,由一文一武两位最有实力的宗亲去消化属于“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在燕山以南插入一颗钉子,一则可以切断黄河以北的东夷族(也就是商族旧部)与辽河平原的联系,并与分封于黄河北岸的姬氏封国一道,控制商族的重新作大;二则可以抵御来自辽河平原军事压力。
在理论上消除了来自北面和东面的地缘压力之后,周王终于可以放心的经营中原核心地区了。尽管对于周人来说,最大的压力来源于东、北两面,但这并不表示南面就不会有压力了。由于周人在灭商中曾经得到来自黄淮、江淮二地“夷”族的支持,因此再将宗亲分封于此显然并不十分妥当。
不能对黄淮、江淮平原进行直接控制,并不代表周人不会想其他办法。这个时候需要周人的视野再开扩一些,跳出黄河流域,将长江流域纳入经营范围。
上一篇:中央之国系列6
(待续。下一篇主题为 分封是一项技术活2)
原文:温骏轩 重编:程澄
本文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