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与济南
《老残游记》开篇就写老残由蓬莱至济南,故事从这个起点出发,一章章展开了一幅清末魍魉图。刘鹗为什么从济南城进入全书的撰写呢?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刘鹗及至试第年华由家乡淮安赴南京参加乡试不第,遂放弃了经学之道,当时李鸿章正在筹办开平矿务局,盛宣怀在创办轮船招商局,中国到处都是近代工业化的萌芽,这就是著名的“洋务运动”。落第的刘鹗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转而研究算学、测量、绘图等经世学问。光绪十年(1884年),他先在淮安开设一间烟草商店,次年又在扬州挂牌行医,然后转赴上海开设石昌书局,勇敢地迈出了经营的步伐。石昌书局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石印技术,由德国引进,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印刷工艺,由这种技术印出的印刷品不呆板,精美绝伦,刘鹗的石印为中国之首。光绪十三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大水漫灌,黄河中下游广袤地区顿成泽国。刘鹗闻讯,放弃如日中天的生意赶赴郑州,投身治河大军,凭着掌握的新兴科学知识成为千万河工的翘楚。次年决口合龙,刘鹗凭着所学测绘的功底被朝廷任命绘制“豫、直、鲁三省黄河图”。光绪十六年,三省黄河图绘成,清廷任命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携家眷定居济南,时年35岁。
大约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等著作。公务之余他饱览济南城色,与齐鲁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2年后他创作《老残游记》已经历尽沧桑,就是从齐鲁大地写起。
老残就是刘鹗的影子。人称老残的主人公叫铁英,号补残,刘鹗字铁云。铁英是一个医者,刘鹗最初也以悬壶济世。济南城是老残看世界的起点,也是刘鹗看世界的起点。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了一个顽固维持着旧秩序的清政府和一场世界性的工业革命给积贫积弱的祖国带来的掠夺,一群觉醒者奔走呼吁改良,一群昏庸的官员误国害民;改良者备受打压,权柄在握的朝廷官员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醉生梦死。在一系列有关水利的科学著作、数学著作之外,刘鹗用《老残游记》利用文学阵地发出了他的谴责。鲁迅对这部书的艺术价值给予首肯,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胡适则说,“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的了。”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刘鹗的妻子王氏在济南病殁。九月,他的母亲朱夫人在淮安过世,他匆匆回家奔丧。光绪二十年春他由淮安返回,接济南的其他家眷返回故乡,算起来在济南居住了三年。他对泉城的情结挥之不去,光绪二十一年,他受保荐赴京应总理衙门考试,授知府任用,这一年岁暮,他又返回济南小住,可见他对这座城市的留恋。
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家
就在刘鹗回济南度岁的1895年,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国恨冲天。欲以实业报国的他向朝廷提出以己之力承办芦汉铁路,即今京广铁路的主张。在此之前,两湖总督张之洞请奏修建这条铁路,大概因为费用高昂朝廷未准。张之洞看到刘鹗的热情,请他赴武汉商讨筑路事宜,这是极具经济战略眼光的举措,可是面对不作为的清政府,他们的热情只能逐步冷却。刘鹗并不甘心,该年冬又上书请筑津镇铁路,同样石沉大海。刘鹗扼腕长叹。
这一年美国资金首次进入中国,与清政府合资开发门头沟煤矿,开创了中外合资的第一个企业。紧接着英国的福公司在北京设立办公处。刘鹗毫不迟疑投身于福公司,成为福公司山西分公司的首任华人经理,可是他的路并不平坦,很快遭到弹劾,被迫返回北京。此后他又参与了福公司在河南的矿务谈判,无果而终。实业做不实,他抱憾南归上海。
光绪二十六年是庚子年,时值公元190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继1895乙未年之后又一个黑暗的年份,这一年刘鹗在上海创办五层楼商场。不料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举国动荡,皇室北迁,京津地区民生涂炭。刘鹗又坐不住了,就像当年停下如日中天的石昌书局投身治理黄河一样,这次他停下在上海开办的利益丰厚的五层楼商场,毅然赴京赈济因战争受灾的京津民众。国难当头,这是何等情怀!庚子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那个霸道的慈禧太后先是闭关锁国,又利用义和团与列强交战,战败后弃京外逃,除了丢弃了营造经年的繁华之都,还将京津百姓投入苦难的深渊。八国联军占领京津后,切断从江南漕运的粮道,官仓又被联军占据,无人敢去开仓放粮。京津居民一下子陷入无粮绝境。刘鹗毅然挟巨资北上京津,与两地绅商组成赈济会,冒死与联军接洽,从他们手中赎买本属官仓的大米,再平价售于居民,以解京津粮荒。
刘鹗奔走在京津两地之间,义举一直持续到1901年。除了救济灾民,他还资助清末名士王伯平筹办“东文学社”,资助罗振玉创办《教育世界》,入股海军部参事、文物收藏家冯恕的公慎书局。这一年他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兵荒马乱的时刻抢救收藏了甲骨龟片、远古陶器、泥封,使中华文化的研究没有在清末断代,完成了一个文化商人的自我塑造。
到了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先后为河南豫平公司起草路矿章程,表现了运作企业的非凡能力。与郑永昌合办海北精盐公司。与程文炳等出资人合资收购浦口九濮洲土地以开发,经过三年周折,1905年拿到执照,一如既往地实施着实业救国的计划,在上海开办织布厂,为天津日日新闻社购买印刷机,游走于京津策划自来水、电车、电灯等实业公司,后来在南京组织了“三洲地皮公司”。
一场灾祸在走近他,他全然不知。
历史的误会
即使以今天的目光回看,刘鹗也是民族资本的精英人物。他的奔走呼号足以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工商界的领军人物,可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视他为异端,对他实行了无情地打压。1895年他自请承办芦汉铁路时,39岁的他血气方刚,自愿为国效力,可是无人理睬和理解,无奈之际陈情于总理大人翁同龢,按照商人行事惯例,除了怀揣卞和献玉的赤诚,还为翁大人备下一份厚礼。这在晚清司空见惯,凡事不走正路,潜规则盛行。没想到翁同龢却不是一个按潜规则行事的人,他一生廉洁,对刘鹗这一手深恶痛绝,厉声斥责,他的日记有这样一篇记载:“刘鹗者,镇江同乡,屡次在督办处递说帖,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画数十件餂余,记之以为邪蒿之据。乙未五月廿一灯下。”
这样一篇日记,真实地记录了翁同龢的情怀,也记录了刘鹗身为一个商人的另一面。但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讲,在世界已经步入工业化进程的时候,整个朝廷是缺乏远见、治国无策的。
当刘鹗买下浦口九濮洲土地开发权的时候,袁世凯对他出手了,1907年,袁世凯下密令拘捕刘鹗。这事被庆亲王奕劻发觉,奕劻是参与庚子赔款谈判的总理大臣,深知国之屈辱,国之衰哀,他阻止了袁世凯这次行动。然而好景不长,就在次年正月,刘鹗刚刚组建起“三洲地皮公司”,清政府再次对他出手,将他拘捕,“革职,永不叙用”,流放新疆迪化。刘鹗最终死在了那里。
在百年评说中刘鹗身背毁誉,后人称赞他的《老残游记》同情民生,鞭笞清廷的腐败统治,揭露了“‘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对他人生历程仍然贴上“帝国主义走狗”的标签,理由就是他为外国资本效力,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洋奴。
为历史人物的正名有时需要百年岁月,更需要历史进程中坦途与挫折的比较。当我们在历史的比较中顿悟,那些精英人物的足迹何其光彩,还有面对那些光彩的一声叹息。
一颗难以实现的民族救国心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夏日,住在上海的刘鹗开始撰写《老残游记》,这时他已经在实业拯救国家的路上碰得头破血流,心中有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落,周身遭受着清廷给他的切肤之痛。他下笔一发不可收,至岁末完稿。1906年秋,还在矢志不渝地做实业的刘鹗抽空写出《老残游记》自序,《老残游记》外编。1907年在《天津日日新闻》连载,成就了中国近代小说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如果说实业救国在那个腐败的社会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在屡次碰壁之后刘鹗写出的这部作品就是对那个社会发出的一声呐喊,他直斥清官误国,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清廉的庸官并不比贪官好到哪里去。对于生他养他的国家爱之深,痛之切。何来洋奴卖国、汉奸之说?他生背着这个罪名入狱流放,死背着这个罪名标注的灵魂百年之余。直到如今回头望去,他是百年前中国工业化道路上铺下去的第一批石子。
刘鹗多才多艺,有医术的看家本领,有能与文人诗文唱和的雅兴,有企业家的慧眼,有慈善家的良心,有收藏家的卓识,直到流放新疆他还给人看病,最后自己中风而逝。刘鹗如何解释他自己,在他给罗振玉的一封信中可见其心声:
“矿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矿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万世矣。”
严定其制,至今依然有着启示意义。
作者:孙葆元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摄影:王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