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刘鹗画像
文|大秦之歌他不是一个小说家,却以小说家的名义留名后世,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独一无二,只有唯一,没有第二。这个人就是清末民初写下《老残游记》的刘鹗,他前半生当官、开办企业做实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后半生却被关进牢,毁誉参半,晚景凄凉。不管命运如何,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治黄能手
刘鹗1857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六合。原名梦鹏,字云转,也叫筼湍,谱名震远。后来他自己改名刘鹗,字铁云。至于为何要改掉父亲给他起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
刘鹗在写《老残游记》时,用了笔名,叫鸿都百炼生,有点日本名的味道。
据说,刘鹗出生时非常聪明,给人“生而岐嶷,颖悟绝人”的好印象。七八岁时和同村的赵同学一起读书,他“过目成诵,惟不喜时艺”。意思是他悟性好,记忆力很棒,但就是不喜欢那些花花草草的文艺节目,从小是个务实踏实的孩子。19岁时,刘鹗去南京参加乡试,结果名落榜单。自此以后,他放弃了其它爱好,专心致志学习知识,以图将来学有所用。过了十年,也就他29岁的时候,再次参加考试,没有答完考卷,便离开考场放弃考试。可见,刘鹗是一个非常率性之人。
虽然没有参加科班考试,但并不影响他学习进步。刘鹗喜欢学习,主要得益于他有一个好家庭。他的父亲刘成忠幼年时家庭贫苦,后来与李鸿章一起成为童年进士,一生清正廉洁,颇有能力。在河南为官数十年,积极投身到治黄事业之中,几乎一生都在与治黄打交道。为了总结自己的治黄经验,他还亲笔写下了《河防刍议》,把自己的治黄实践写成了一本书。
有其父必有其子,刘鹗在父亲的影响引导下,开始成为清政府一名治黄官员,为了治黄事业,刘鹗开始学习一些河道治理的之术。他先从河工入手,对黄河流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为了提高治黄效率,他还潜心研究勾股开方等数学问题,力求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治黄的目标。
一边治黄,一边研究学问,他把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写成了《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治河七说》、《历史黄河变迁图考》等书,成果颇丰。
图1|刘鹗和友人合影
刘鹗不但有一个好父亲,也有一位好母亲。刘鹗的母亲朱氏出生六合世家,从小精通音律,而且对中医也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位远近闻名、多才多艺的女子。刘父在外为官,教育孩子的事情自然就落在刘母一个人身上。刘鹗有这么一位好妈妈,从小就把母亲的琴棋书画、医学知识全部了然于胸。
所以说,刘鹗在医学、音律方面的知识也不容小觑。成年后的刘鹗是当时社会为数不多的杂家。他自己不但弹得一手好琴,而且还喜欢收藏古琴,据说,他收藏的古琴有数十张,价值连城。
刘鹗在医学上的造诣也不浅,青年时期就开始在扬州等地悬壶治病,给一些被病魔缠身的人根除疾病,受到人们喜爱。他还把自己医学知识写成《温病条辩歌诀》、《要药分剂补正》等医学著作。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新疆劳改的地方用心研究《内经》等医学典籍,详细考证内外伤等诸多病症的治疗之法,写下了《人寿安和集》五卷作品。
刘鹗在学习深受太谷学派的影响很深,从他一生来看,太谷学派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何为太谷学派呢?
大清道光年间,安徽石埭人周星垣,江苏扬州人张积中、李光炘等人创立了太谷学派,这是一个有点宗教色彩的民间学术派别。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佛道思想,倡导尊重人的“良知”,提倡实用主义,要求人们更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其核心主张“万物皆我胞与,不惟一夫之饥,犹已饥之,一夫之寒,犹已寒之;即一草一木不得其所,亦以为由已所致。”要求人以“立功、立言、立德”为行动指南,以“希贤、希圣、希天”为过程,最终达到“与天地合起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人生境地。
太谷学派所提倡的学说,认为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在立功、立言、立德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取得成就,即便是有一技之长,只要有益于人类,即使肉体死亡,他取得的成就,获得的事业也会因为受到人们的怀念而存在于天地之间。存在的时间长短,就看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
刘鹗一生的学问和实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太谷学说的影响。他曾经在1876年到1880年,三次拜谒太谷学派的创始人李广炘,进行学问上的探讨,最后一次,正式拜入门下,成为太谷学派的弟子。当时,他成为同门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学生。李光炘对刘鹗也是评价甚高,精心授课,亲自授记“超凡入圣”的学问。刘鹗为铭心志,入门后还刻了一方“如来小弟子”的图章,以表达自己求学的决心。
1902年,刘鹗在写给学派山长黄锡朋的信里说道:“圣功大纲,不外教养两途,公以教天下文己任,弟以养天下为己任,各歇心力,互相扶掖为之,上报四重恩,下剂三途苦,同为空同之子孙,同培古今之道脉,同身同命,海枯石烂,无有二心。”
图2|刘鹗《铁云藏龟》石印书
从这份信里,刘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从学派的角度,认为一生功业无外乎就是通过教和养两种途径进行修炼,同时注重实践锻炼,以天下为己任,才能达到圣人境界。
水利学家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此时的刘鹗刚刚三十一岁,家里出钱给他捐了一个同知官衔,准备在做一番事业。此时的河南正在遭受水灾,黄河在开封、郑州处决口,沿途各县均汪洋一片,成为水泽之地。
为了治理黄河决口所造成的灾难,清政府派了好几拨人来治理水患,却收效甚微,不一而终。搞了一年,花了大把银子,水患却没有除去,很多决口不能合拢,黄河之水依旧侵漫农田,很多失去田地的农民远走他乡谋生,死难者更甚。清政府为此震怒,对治理水患的官员下旨撤职查办,同时把广东巡抚吴大澂急调河南,任命为署理河道总督,治理黄河水患,办理河务。
刘鹗得知这个事情后,也赶到河南,自告奋勇的见到了吴大澂,要求参与河道治理工作。他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河道治理方面已经颇有研究。见到吴大澂之后,他博引详征,提出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建议。
吴大澂听完之后,非常赞成,于是把刘鹗留在身边,让他参与河道治理的事情。在这期间,刘鹗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里这么描述刘鹗当时的工作状态,常“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声誉乃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