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和纵横家,阴阳家和纵横家学派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2 14:32:29

秦始皇统一后,就有齐国人将邹衍的这套五德终始说推荐给了嬴政,

于是秦始皇采用了这一学说,也认为秦国是“水德”,胜了周朝的“火德”,

而“水德”呈黑色,因此举国尚黑,

对于数字六,其实是代表“阴”的数字,

阳数(奇数)九最大,代表阳,

而阴数(偶数)取中间的“六”为代表,

水属阴性,六就是将这“水德”发挥极致。

汉朝也采用了这一理论,在汉前期君主的龙袍也是黑为主色调的,

后来这一学说被“相士”这类职业取代了。

除了五德终始说,邹衍还一“大九州”说。

邹衍认为,世界共由九个大州组成,中国只是其中之一,

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也有九州,就是大禹划分的九州。

(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邹衍

通俗点理解就是,别以为咱们多大,外面还八个大州呢。

这一学说虽然在当时惊世骇俗,

但却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

02纵横家

阴阳家和纵横家,阴阳家和纵横家学派(5)

说起纵横家,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网上流传的一句话:

即“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当然,这么夸张的形容可不是史书上写的,

事实上,史书中关于纵横家的老师“鬼谷子”没多少记载,

此人相当神秘,很多关于他的传说都来自于《东周列国志》

一本历史小说。

但是,可考是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都是他的学生。

纵横家兴于战国中后期,他们其实不侧重于主张什么观点,

而是从行动上,游说各国,也并不是认可哪个诸侯,

反复无常,取舍不定

根据各国实际情况,采用各种理论和方法,

来“指导”外交,可以说是乱世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外交官”

所谓“纵横”,用《韩非子》的观点来说:

,合众弱以攻一强;

,事一强以攻众弱。

阴阳家和纵横家,阴阳家和纵横家学派(6)

战国中期,西边的秦国和东边齐国最强盛,

秦国为了称“帝”,就派秦相魏冉去拉拢齐国一块称帝,

双方约定一起“伐”赵国,

而后西边秦国的秦昭王自称“西帝”,东边齐国的齐闵王自称“东帝”,

这明目张胆藐视其他诸侯国的行为,大战一触即发。

这种紧张时刻,苏秦去了齐国见齐闵王,

先劝说齐闵王去了帝号,又劝说他先不要去打北边的赵国,

去打南边的宋国才更有利,

齐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把矛头对准了宋国。

作为宋国邻国的楚、魏,其实对宋国也早有企图,

而秦国当时还是宋国的靠山,

齐国这么一攻打宋国,齐、楚、魏、宋、秦这五国势必关系破裂,

苏秦打得就是这个主意,实际上他是燕国的“007”

目的就是转移燕国的危机。

苏秦还撺掇齐闵王带头,联合韩、赵、魏、燕,共五国“合纵攻秦”,

虽说是无功而返,但齐国趁机灭了宋国,占领了大片土地,

同时,齐、秦双方关系就这么破裂了。

这还不是结局,

齐国自己独占了便宜,楚、魏自然不满,

于是又有了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

但齐国由于长期被苏秦麻痹,防地本不坚固,抵不住五国联军的攻击,

70多个城池被占领,几乎亡国,

齐国这才纳过闷来,将苏秦处以车裂之刑,

这便是“纵”。

再说说张仪,与苏秦原本是同学。

苏秦原本在操纵“合纵攻秦”之事,又担心秦国突然攻打某个国家,扰乱计划,

左思右想,把自己同学张仪喊了过来。

张仪虽然到了,但苏秦并没有把自己想安排张仪去秦国做内应的事明说,

而是用了“激将法”,各种刺激冷落张仪,

迫使张仪带着满身的怨气决定去强大的秦国,日后一雪今日之耻,

一路暗中资助,又在一番暗中安排让张仪顺利见到了秦惠文王。

苏秦见计划成功,才让人把实情说给了张仪。

张仪到了秦国后,自创了“横”来破除苏秦的“纵”。

如,秦国占领了魏国城池,张仪就劝说秦惠文王把城池还给魏国,

随后又跑到魏国,意思是秦国这么讲道理,你魏国也得有所回报,

魏国就把几个县城送给了秦国,诸如此类,

后来张仪还和齐、楚相国进行会盟。

这便是“横”。

其实纵横家本质,就是靠着各种“奇谋”和“口才”吃饭的,

善于对局势做出分析,只不过这一派只在混乱时期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03许行与农家

阴阳家和纵横家,阴阳家和纵横家学派(7)

许行在诸子中虽不及前几位那么有声望,

但他相当于下层农民的代表,

因此他的思想,与农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

许行认为,贤良的国君要农民一起种地,也就是“君民并耕”

他认为作为国君,竟然还设立囤积粮食的仓库和存放钱财的钱库,

这根本就是让百姓们养着,光享受劳动成果,自己啥活儿都不干,

所以国君就该和臣民们一起种地,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当好一国之君。

("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许行还一个主要思想——“市贾不二”

意思是说,农产品应该直接与其他商品进行兑换,省去了货币这个环节,

那多少农产品能换多少商品呢?

许行是这么想的:

布按长度定死一个价格;麻缕与丝絮按重量定死一个价格;粮食按容量、鞋子按尺码,诸如此类,

可见当时农民,觉得粮食物价与商品物价不公平,

迫切希望能调和一下。

但是他这想法,根本不现实,

他没考虑进质量这个成本,

比如说都是36码的鞋子,草鞋和皮鞋价格能相同吗?

两种材质的鞋子用的原材料成本都不同,

加工成本也不同,

怎么可能同一个价格出售呢?

农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时间不长,

总的来说,农家思想是在表达一种“诉求”,

而这种“诉求”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来说,是异想天开。

04公孙龙与名家

阴阳家和纵横家,阴阳家和纵横家学派(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