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素来是中原沃野抵御外敌的北部屏障,其重要性体现在丢燕云则必祸中原。这里屯田牧马两者兼可,对黄河下游形成了居高临下的俯瞰态势。其中的“燕”指幽州,耶律德光将之定为辽国南京幽都府;“云”指云州,辽兴宗耶律宗真时改为辽国的西京大同府。后唐后晋之际,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
石敬瑭是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的女婿,以骁勇得其欢心。因拥戴李嗣源入主洛阳之功而扶摇直上,直至身兼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之职,握有了后唐起家的边陲重地。李嗣源养子李从珂在位时,石敬瑭对朝廷的调任换防诏令敷衍推诿,引发后唐重兵围攻晋阳。因实力有限,慌不择路的石敬瑭竟遣使向契丹求援,以称臣、割地、纳贡换得耶律德光率五万铁骑南下,大破后唐张敬达、杨光远。晋阳之围解除后,石敬瑭以“父子之礼”恭迎德光。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册表中说道:朕永与尔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就这样,45岁的石敬瑭为了得到皇帝宝座,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认了35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亲。而这位新晋儿皇帝为表孝心,一方面割让幽州管内及新、武、云、应、朔州之地;另一方面每年输送贡帛高达三十万匹。除此之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皆赠送奇珍宝器,加上对耶律德光母亲应天太后、元帅太子和韩延徽、赵延寿等大臣的贿赂,石敬瑭真可谓是通过耗尽民财以侍契丹。
后晋所割之地即为燕云十六州,地处今河北和山西北部,大多是山岳纵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素来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的天然屏障。然险地一失,华北平原顿时无险可守,河东仅剩雁门关一处险隘。契丹铁骑自此可毫无阻碍的纵横驰骋于繁华富庶的中原膏腴之地,昼夜就能饮马黄河,这对中原政权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威胁。耶律德光灭后晋就是自幽州辖境出发,在恒州逼迫后晋主力三十万投降后,长驱直入汴梁的。
另一方面,农业发达的燕云之地助力契丹经济转入了半农半牧的阶段。数年间,辽军兵强马壮,急剧吞噬四邻,并随时准备着大举挺进中原。幽州转属契丹后,被升格为辽国南京,加上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潢府、圣宗朝营建的中京和兴宗朝升级的西京大同府,合称辽五京。其中南京是最为富庶的,其地方三十六里,户口三十万,“城北有市,海路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而刺绣针织之技更是精绝天下。正是因为有着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作用,所以收复燕云之地成为北宋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为此,宋太宗两度兴兵。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在灭掉北汉,基本完成对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的统一后,以疲惫之师东进,结果被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和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左右夹击于幽州高粱河附近,宋军溃败,赵光义逃至涿州才乘上驴车得以幸免。后来辽国君权更立,新君只有十二岁,宋太宗打算乘辽国母寡子弱之机攻取幽、蓟等州。986年,宋军三路北进,史称“雍熙北伐”。
曹斌、米信率军出雄州,为东路;田重进率军由定州攻取河北涞源县的飞狐口,为中路;而出雁门关,进攻云州的潘美、杨业所部则为西路。北宋此次的战略意图是凭借中、东两路军牵制辽军主力于幽州,助西路军攻取云州等地,最后三路形成钳形攻势,夹攻幽州。但由于东路军争功冒进,被辽军以优势兵力大败于涿州西南岐沟关,致使整个作战计划泡汤,中、西路军紧急后撤。其中杨业为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众随军内迁而被俘,绝食三日后亡。此后,北宋对辽国由攻势作战转入消极防御,而1004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达成澶渊之盟后,北宋君臣就很少有人再提收复幽云之事。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出现了百余年相对稳定的持续和平环境。
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来说也意味着失去了一处良马育种基地。对中原王朝而言,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扰袭击,战马是军备之重。马匹适合群养,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气候还不能太热。而北宋正是缺少这种大规模养马的牧场,而在温暖潮湿环境下出产的马匹,爆发力和耐力又远逊于北方良驹,再者,养军马耗费弥重,往往是与民争食,挤占了有限的耕地资源。而王安石是深知战马是决定一个国家军队强弱的主要条件的,所以严厉推行保马法。保马法是将国家牧马监养马转变为保甲民户养马,由官府提供马匹或给钱自买,养马户可免征折变(折变是指以实物代替钱币纳税)。此举直接节省了牧马监养马时的占地和费用,保证了战马的数量。可以说,燕云十六州一直是萦绕在北宋历代君臣心中的痛楚,未能收复燕云重镇,使得北宋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