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牛出函谷",后升为太上老君的典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老子的一重身份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的文化"哲人",还有传世的五千言《道德经》为证。老子的另一重身份是道教之主,是中国的宗教之神,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太上老君"都直接和老子划等号。只是,老子是如何一步步被神化为"太上老君"的?他形象转变的背后有什么文化影响呢?
老子的身份转变:从哲人到教主1,在整个春秋时代,老子是人,没有任何神性
首先,在整个春秋时代,老子是人,没有任何神性。老子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在许多先秦古籍中都有反映。比如,《史记》中司马迁就将关于老子的记载做了统一的统计:"老子 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 子。"说老子姓李名聃,是周代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从他的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他只是一位当时的杰出之人,还引得孔子问礼于他,很明显可以看出并没有被神化。但是,这为后世道教尊老子为教主提供了良好的人选,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说明老子比儒家的圣人孔子还要高出一筹。
但是,关于老子的经历有一些神秘性,为后世老子的宗教化提供了依托。比如,《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记载了因为他修道养寿,老子的寿命长达一百六十多岁,甚至是二百多岁,有很大的神秘性。同时,关于老子的长寿记载,与道教所宣扬的"长生不老"和"修道成仙"的信条相符合。比如,《史记》记载:"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说老子作完《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而不知所踪,这为老子化胡说提供依托。
可见,在春秋时期,老子虽然有一定的神秘性,但是关于他的记载还是体现出老子是杰出之人的身份。此外,老子还有《道德经》这样的哲学著作,也证明了老子的哲人身份,但是却并未看到他的被神化和宗教化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