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农谚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谁说的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08 13:18:41

胡继宏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播种。芒种时节,也是南方晚稻耕种与北方小麦收割的时候。南方农民忙着插秧播种,北方农民忙着收割小麦的种子,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芒”字,本义是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是起自我保护作用的针刺部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说,有芒的麦子赶快去收割,有芒的稻子抓紧去播种”。

说到播种,有句俗语生动活泼又饱含人生哲理,叫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是告诉人们事物的规律性。引申在人事中,就是你有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回报。

但是,如果我们用反向思维来理解这句话,就会发现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一是种瓜一定能够得瓜吗?二是种瓜一定要得瓜吗?

第一个问题,引发了规律之外的思考。也就是说,如果事物的发展不符合常规了,怎么办?我虽然辛辛苦苦去种瓜,去种豆,却因为天旱、水淹、虫灾、风暴等自然灾害,或人为失管、被盗、被毁等原因,造成了颗粒无收。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种瓜未必能得到瓜。面对这种人生境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二个问题,引发了做人处世心态上的思考。本来我在一块地里种下瓜和豆的种子,既没有遇到自然灾害,也没有被人为破坏,最后还是颗粒无收。究其原因,发现这块土地的土壤成分,既不适合种瓜,也不适合种豆,只适合种花。在这块地里辛辛苦苦种下的瓜和豆,没有收成,而没花力气靠天生长的野花,却长得摇曳多姿。面对这种人生境况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上述两种事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尤其在教育和人际关系上,常常可以遇到。比如,同样的师资教育,有的学生成人成才,成为了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少数学生却走上犯罪道路,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再比如,我听过很多例这样的相亲故事。本来媒人安排他与A女子相亲,不料却与陪伴A女子前来的同伴对上了眼,与A女子没有发展空间,后来却与她的同伴喜结良缘。这样的例子,与种豆得花,可以契合。

所以,生活告诉我们,面对上述两类事情时,首先要勇敢地面对,然后坦然地接受。我们要知道,世事虽然常常在情理之中,也往往在意料之外。

由此,我又想到了孔子。当孔子面对上述两种人生境况时,他会怎么样呢?在《论语·子罕篇》9.17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从公元前496年开始周游列国,从他55岁那年开始,直到公元前484年才回到故乡鲁国,这一年他68岁,周游列国十四年,不断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极力想恢复周礼制度,始终没有被各国君主接受。这个时候,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流逝的河水,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流去。”不怨天,不尤人,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回到鲁国后,虽然寻找明主贤君恢复周礼、推行仁政的理想落空了,但他从此潜心学术。在《论语·子罕》9.15章,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意思是,孔子说:“我自卫国回到鲁国后,开始对乐曲进行整理,让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孔子晚年潜心学术,他也许绝对没想到,他以后将对中华文化会产生如此巨大与深远的影响,后世人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给他的画像配了一副对联: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非常准确地综述了孔子一生的功绩。

总结一下,种瓜未必能得瓜,种豆也未必能得豆。但是,我们要记住胡适小时候,他母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老母亲对胡适说:“人生没有白受的苦,没有白白付出的努力,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意思是说,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报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