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并不能就此否定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最起码,他还是一个有尊严的皇帝。没有像宋朝的徽钦二帝那样,苟安于五国城中。因失望而死,因羞愧而亡。李自成大军到北京以前,崇祯有大把的机会,可以遁逃到南京去。
在南方,明朝的根基并未被动摇。就像当时清军入关以后,那些朱家的王爷们虽然互相争斗,但也坚持了很长的时间。如果崇祯这个正主,能够到南方主持大局,也许明朝就不会灭亡。
因此,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的死属于畏罪自*。他害怕面对失去了半壁江山的事实,也没有力气再凭借自己的力量去盘旋转圜,去应对各方势力。当然,崇祯的死当然是有这部分的原因。不过,这种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
可他并未想过,就这样撒手人寰,就能够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他也没有想过,那些明朝江山的子民们,在他死后要经受多大的苦痛。要历经屠城,要历经民族歧视。所以,崇祯皇帝的死可以理解成为了社稷江山,也可以理解成是怯懦。
不过如果单纯的说他是君王死社稷,就有些牵强附会之意。因为彼时的明朝,只是部分省份归于农民军之手,而且还是有很多百姓支持明朝的。可他就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毁誉参半,当正视历史凡是都不能说的太过绝对,历史都是由后人评定的,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你觉得所谓的守国门或者死社稷不过是民族自尊心受不了,而找的遮羞布。但另一个人,就觉得自己的老祖宗很有气节,要比大清强之百倍。
开疆拓土,帝王之心深不可测,最初按照朱元璋藩王守国门是思路,对于朱棣而言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他从自己的经历,看到了这条路的弊端。
成祖当是勇武之辈,他迁都北京想着的是用皇帝意志高效的整合边防资源,如此便能更好的掌控边境,而且他也有着扩大领土的信心和能力。
只不过此举的坏处,也很是明显。如果边防的领土一旦不够,没有充足的战略缓冲区,那么北京一下子就会变成前线。只要蒙古部落突破宣大防线,那自然就会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就像后来的北京保卫战,就是因为自己人的出卖,才让也先到了北京。
不论怎么说,朱棣最初的想法,绝对不是要把都城放在前线上。因为彼时拥有足够的战略缓冲区,进可攻,退可守,非常灵活。奈何他的子孙们,大都不愿攻伐,或者自身的能力达不到。
这就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而且还丢掉了很多领土,北京被迫成为了御敌前线。以身殉国,风骨值得肯定,于崇祯皇帝而言,北京那就是大明江山的所在。所以,他不能跑,也不愿舍弃祖宗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还是和江山一起埋葬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如果单纯的从自缢这个行为来看的话,崇祯的确是有些风骨的,只不过有些不敢直面现实的嫌疑。而且,人家守的社稷,并不是百姓的社稷,而是朱家的社稷。所以,没有必要刻意的去夸耀如何如何,也不应该全盘否定崇祯的这个行为。